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论文】

帮您发教育论文

本科音乐教育新理念的实践构想教育论文发表

时间:2021-05-15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19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职称评审,期刊投稿,教育论文发表
 
[摘 要] 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将人才培养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 突出本科教育的新理念, 即 “ 学生中心” 、 “ 产出导向” 、 “ 持续改进” 。 加强新理念在本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场域中的运用, 通过教与学的本质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教育机制的优化升级三大方面, 探索本科教育新理念在音乐学科中的实践及构想, 落脚在本科音乐教育需要 “ 做什么?” 、 “ 怎样做?” 和 “ 做得好” 。 以此为根本, 着重加强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 从而实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品质输出。
 
  [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人才培养; 学生中心; 实践构想-0146-06
 
  [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101 (2019) 02
 
音乐教育与创作
 
  《音乐教育与创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在全面深刻精准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势下, 教育部于 2018 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 提出 “ 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的发展战略, 发布了《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等重要文件, 并制订出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 这标志着中国本科教育进入新时代。 其中, 明确指出本科教育新理念, 即 “ 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1] 进一步强调,
 
  “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从以 ‘ 教’ 为中心向以 ‘ 学’ 为中心的转变, 使教学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学生。 产出导向,强调教育的 ‘ 产出’ 质量, 也就是毕业生离校时具备了什么能力, 能干什么、 会做什么。 持续改进, 有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能够持续改进, 是一所学校成熟和负责的表现。 要建立完善 ‘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敏捷响应—有效改进’ 的质量改进循环机制。” [2]
 
  针对音乐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 我们应以新理念为指引, 全面深入钻研音乐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厘清教与学的本质关系, 重视教学过程, 量化教学成果,完善音乐专业课程体系, 促进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建构人才培养整合机制,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音乐本科教育的最终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音乐人才。
 
  一、 本科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生中心”
 
  ( 一) “ 教” ———教师与教授
 
  本科音乐教师作为 “ 教” 的实施者, 核心任务是 “ 传道授业解惑”, 引导学生探索真理, 秉持良善之心, 追求音乐之美乃至艺术之美。 在专业教授过程中, 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还需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更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始终将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确保学生掌握真本领, 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那么, 如何实现 “ 教” 的任务、 目的和价值, 关键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 为人师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是保证 “ 教” 的质量的前提条件。 首先, 教师是“ 灵魂的工程师”,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职业素养, 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这样才有资格雕琢学生的 “ 灵魂” 。 其次, 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既有集体大课, 也有一对一小课,教师需要把握这两种授课形式的异同, 既要掌握各类学生的心理特征, 又要采取 “ 因人而异” 的针对性教学。 最后, 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为导向, 采用沟通式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这更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其二, 因材施教, 打造精湛的专业技能。 教师需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涉及专业水平、 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由于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不同, 例如, 有的学生声乐条件相对一般, 但领悟能力很强, 适合启发式教学; 有的学生模仿力很强, 则适合模仿式教学。 最后, 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量身制定长期的教学方案与设计, 发扬学生优点, 加强训练相对薄弱的方面。 既不能抹杀学生的个体特点, 又能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其三, 循循善诱, 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曾提出 “ 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3] 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制定学习计划, 遵循学习规律, 提高学习效率。 否则,学生只知道听从教师的讲解与练习, 在不能理解或者学不会的前提下, 也不与教师交流, 提出自己的问题, 甚至从不思考学不会或做不到的问题出在哪里, 把学不好学不会, 归结于老师教的不好或者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行。 这样的学习单纯依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 收效甚微。 要想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参与到
 
  课堂中来, 把学生时刻作为主体, 而不是被动的客体。
 
  ( 二) “ 学” ———学生与学习
 
  教育部 〔2018〕 2 号文件 《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 简称 “ 新时代高教 40 条” ) 中提出的指导思想中指出, 以 “ 回归常识、 回归本分、 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2] 为基本遵循, 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 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一, 立身为学, 回归学生的学习本真。 学生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学习。 但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 在一些学生中却是做不到的。 “ 凿壁借光” 、 “ 囊萤映雪” 这些刻苦学习的故事已不再深刻。一部分学生在拼命三年高中后, 认为大学就是自己的梦中乐园, 终于不用在父母的监督下日夜兼程的学习了。 这样的大学生活既浪费了生命又违背了本科教育新理念的目的。 要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为自己的本科学习制定细致的计划, 并按计划实施学习的内容。
 
  其二, 循序渐进, 掌握自主的学习能力。 本科专业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学习中, 除了教师的引导, 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和积累, 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能够掌握学习的要点和精髓, 更准确的配合老师的引导,进一步加深学习的进度。 还是以声乐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在完成教师要求的同时,要配合教师的引导去积极思考,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 有自己的主观回答。 心里要时刻装着 “ 为什么”, 以这种时刻求知的思想来面对课堂学习。从声乐发声训练, 到歌曲作品的完成。 要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对自己进行这样的训练, 发声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怎样的问题。 在演唱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时刻与老师沟通自己在发声中的感受, 以便老师随时做出调整。 在作品的歌唱中, 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再结合老师的讲解, 深入了解自己要演唱的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 知道歌曲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在情感处理方面, 要在尊重作品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表达, 配合老师的指导, 将处理不当的地方一一修正。 达成一种互动学习, 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了解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有自己的见解, 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 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去学习。 长此以往, 形成自己的思考习惯与学习方式, 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的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 本科音乐教育的培养质量———
 
  “ 产出导向”
 
  ( 一) 专业型人才培养
 
  专业型人才是指对某一专业及其领域精通深谙, 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型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基础, 音乐教育更是注重对专业的培养。 专业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未来就业的几率。 掌握专业必备技能, 也是大学阶段的必修科目。 音乐主修专业作为未来工作的立足根本, 显现出重要的地位, 是本科音乐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音乐学科的专业有着一些特殊性, 相对普通学科而言, 一些音乐专业课程更像是技术类学习, 类似于师徒传承的方式, 例如一对一的器乐、 声乐、 舞蹈课等, 这种技能类专业课, 老师的传授技法非常重要, 同等重要的就是长时间的练习。 所谓 “ 熟能生巧” 也是音乐专业技能的特点之一。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 并能将老师所讲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就需要反复的练习,强化技能技巧。 练习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多次的重复, 这不但需要在课堂中学会学习的能力, 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动力, 教师加大督促力度,学生坚持不懈训练,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实践型人才培养, 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 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具备更完善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 着重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及灵活运用能力。 培养高素质、 强技能的实践型本科人才, 是在 “ 新理念” 指导下, 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 要有针对性及前瞻性, 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 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而定。 以就业目标为导向, 加大实践课的比重。 例如合唱指挥课、 教法课、 表演课等, 强化实践课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 考虑就业与需求的关系, 增加交叉学科, 例如文学、 信息化、 美学等学科的学习, 突出专业的前沿性及实用性, 以保证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围绕自身主要专业, 拓展学习实践能力. “ 打造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从项目、 专题、 难点等环节出发, 课程内容紧贴生产一线和新兴技术, 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 构建基础技能实践、 专业课程实践、 综合实践实习相互交织、 逐层加深的实践教学平台。” [5] 建设校园实训室、 模拟课堂、模拟舞台等实训基地, 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训培养。 模拟实训过程, 教师全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在模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通过模拟实训, 让学生了解到“ 学” 与 “ 用” 的不同, 两者之间既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和实践流程。科学的督导实践教学评估, 对于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应认真记录, 适当对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激发学生参与模拟实践的积极性。 加大校企联合培养的比例, 增加与学校对接的单位数量, 拓宽联合实践培养单位的种类。 定期邀请协作实践培养单位经验丰富的教师、 研究员等来校开展实践讲座、 座谈会, 深化实践内容与当前社会需求。 组织学生走进企业、 文化艺术单位、学校等, 深入到实践学习第一线, 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充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三、 本科音乐教育的优化升级———“ 持续改进”
 
  ( 一) 教师队伍的建设
 
  2018 年 5 月 2 日,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 关键在教师。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样,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 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 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6] 持续改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面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学科的专业固然重要,但必须德行并重, 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
 
  “ 以德树人” 的重要思想。 改进增加师德考核制度, 建立教师的信用档案, 完善师德奖惩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在改进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和个人修养相融合, 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要重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 更多的给教师创造提升的空间和条件。 组织教师参与社会活动, 在社会活动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 组织教师观看、参加高水平的艺术演出及活动, 拓宽教师的眼界。时刻保持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方向正确目标的跟进。 增加教师综合学科学习, 跟上时代的脚步。持续改进教师评价制度, 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考核,督促提升专业水平; 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督促教学研究, 同时加强对教学业绩和个人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 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与评价制度, 保持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与积极的心态, 加强教师的全面发展。
 
  由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必须有利于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人人得以进步。故此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 专业教育、 美育、 德育对人才培养所起的基础作用。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无论是产学合作或产教合作, 还是校企协同合作, 亦或是跨界协同育人, 都需要以质量取胜,以人为本,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真正能够起到全面育人的积极作用。 质量评价保障机制, 是一项多方评估应对机制, 围绕质量第一, 学生为主的理念, 从校方、 企业、 教师、 家长, 乃至学生自己共同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准和客观的评价。 “ 有了这样一套质量保证体系并能够持续改进, 是一所学校成熟和负责的表现。 要建立完善 ‘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敏捷响应—有效改进’ 的质量改进循环机制。” [1] 因此, 应坚持以本科专业教育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质量为保证, 持续改进方能有的放矢, 全面提升本科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 21 世纪世界高校普遍回归本科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更应从跟跑者, 逐步达到并跑者, 最后直到成为领跑者的身份转换, 这既需要高屋建瓴的宏观教育战略和方针政策, 更需要逐级逐层的落实教学任务, 完成教学目标。 本科音乐教育应不断深化改革, 进一步完善整合联动机制, 真正实现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使之成为知识、 能力、 技能和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全面把握形势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全面发挥教指委作用专题报告[EB / OL] . (2018-11-01)[2018-11-02] . http:/ / jwc. sspu. edu. cn / jhdt / 54157. htm.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 / OL] . (2018-09-17)[2018-10-08] . http:/ / www. gov. cn / xinwen / 2018 -10 / 18 / content_ 5332026. htm.
 
  [3]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0.
 
  [4] 梅贻琦. 中国的大学[ M]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86.
 
  [5] 单延龙,唐抒圆.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J] .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
 
  (4) :143-145.
 
  [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 / OL] . (2018-05-01) [2018 -05 -03] . http:/ / www. moe. gov. cn / jyb_ xwfb / moe _176 / 201805 / t20180503 _334882. ht-ml.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学前教育思考
下一篇:试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模式实施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