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政法论文 >

【政法论文】

帮您发政法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性教学措施

时间:2021-04-09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95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职称论文,政法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文章简要阐述了社会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索,对日常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促使初中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做负责任公民的综合实践性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课标实践性的要求。如何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上领会教材内容,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初中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并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性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1.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教室向社会转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社会经验的日渐丰富,教师应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课本领悟、社会实践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拓宽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道德认知、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思想认识等,这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2.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特点对教学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内容为纬,分为“认识自我”“我与他人”“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部分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他们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了一些体验,但对于更多内容,他们还是缺乏感性认识的。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灌输,学生往往很难有深切的感受。要让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信仰,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去验证所学。同时,随着年龄、心智的增长,初中生也有了探索未知的强烈愿望,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在明显增强,这为他们走出校园、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性。
 
二、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1.选定适合的教材内容。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服务于教学。但适用于这一教学模式的内容一般须具备三个特点:(1)内容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模拟或者提供社会现实场景,促使学生自我体验、亲身参与,并在体验参与中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七年级上册“走进老师”“爱在家人间”、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九年级上册“参与民主生活”等专题。(2)内容的新颖性。初中生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并渴求对身边很多不理解的事物一探究竟,而好奇心又会激发他们探究未知的热情。社会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参与,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体验和认知。如“我们与法律同行”“走进社会生活”“创新驱动发展”“多彩的职业”等专题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或期待了解的内容。(3)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结合教学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方便学生就近开展,如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离学生太远,就必然会给活动的开展带来组织或安全隐患方面的问题。2.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方式有多种,如:社会采访、社会调查、践行责任义务活动和主题观摩学习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采取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1)社会采访。这种活动方式适合于只有通过对他人进行采访才可以获得答案的教材内容,通过采访,促使学生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开展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节“走进老师”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当前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师生关系紧张,以及学生对教师缺乏理解等消极社会现象,笔者安排了一场学生对任课教师的采访活动,要求学生围绕“教师工作的内容和时间”“教师对于教师职业和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认识”等问题对教师进行采访。这次采访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社会调查。即教师组织、带领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分析,来观察社会,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有很多主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增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互联网使用情况”为主题的调查活动,通过分组分别对中学生、教师、父母、家庭其他成员进行调查,了解人们上网所需的时间、上网的目的、主要浏览的内容、互联网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网络改变世界”,同时通过了解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很多消极影响,学生认识到一定要“合理利用网络”。(3)践行责任义务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程中的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等,达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并注重和凸显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以利于提升学生践行道德与法治精神的能力。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的教学中,笔者组织了一次让学生在校园内捡拾垃圾并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活动。在活动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从在家里、在教室里做起。从此以后,教室里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大大增强了。(4)主题观摩学习活动。新课标更加强调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对国家繁荣、社会发展的认同。比如,在开展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教学时,正值合肥市在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安徽省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前去参观,通过现场讲解,展物展示,前后发展对比,学生感受到了创新改变生活、创新永无止境的内涵,认识到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在课后交流总结中,学生均显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社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流程。(1)教学开展前的准备。要准备详尽的班级活动方案,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和地点、人员分组、岗位及职责、活动要求、活动流程、注意事项等。教学开展前的准备是否充分,这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是否有序和高效。(2)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按照事先确定好的人员分组、分工及职责,确保岗位到人、职责明确,活动开展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又必须同班级活动方案的要求相一致。但是由于很多时候是分组活动,教师不能一直跟随,所以在活动期间,学生要与教师保持联系,若遇到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支持。(3)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班级交流和知识点归纳总结。活动后的班级交流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只有在活动后及时进行班级交流、汇总,才能使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全貌得以展示,而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又是对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学生获得的感性认知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达到学习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此外,也只有把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达成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得以全方位成长。
 
三、开展社会实践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道德与法治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肩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使命。因此,我们所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服务于教学,着力促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努力参与,情境体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并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周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要具体、详实,人员分工要详尽,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人人参与至关重要。为保证活动的高参与率,笔者通常会为每一位学生都安排至少一个职责,并明确职责要求。初中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教师的教育活动必须兼顾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也代表着自我及学校的形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遵守秩序、保护环境,做到举止文明,等等。3.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既要避免放任自流,又要避免按图索骥地教条式完成任务。但由于学生有时是分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不可能全部顾及,这时,如果教师组织不好,很可能就会出现无序状态,致使学生只会追求乐趣与新奇,而忘记活动的真正目的,使活动失去原本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既能把握住活动的总体方向,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促使他们发挥自身才智,锻炼他们的能力,从而使本次实践性教学活动收到应有的效果。4.活动后的班级交流形式要灵活多样。活动后的班级交流形式要根据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形式和成果展示的形式而定。如采访成果往往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交流形式可以是代表发言和PPT展示同时进行。如果是调查、观察等,则可以图片配文的形式,以展板的形式进行交流,主题观摩结束后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或组织一次分享活动等。如果每次活动后班级交流的方式单调、重复,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感,所以每次活动后的交流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性教学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体现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领会,在参与中成长是社会实践性教学的优势和特色,而这也正是新课标赋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使命所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正在向深层次、新的高度进阶跃升,基于体验的社会实践性教学着力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使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国家观念、民主意识等根深蒂固地植入学生头脑,这不仅能弥补教材抽象、滞后的缺点,让学生借助现实信息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视野,提升学生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为,毛建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3).
 
[2]陈光全.基于体验于实践维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解读[J].新课程研究,2018,(2).
 
[3]董慧仪.《道德与法治》“拓展空间”活动指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6).
 
作者:郑书杰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网络知识产权行政法保护制度探索
下一篇: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政治哲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