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艺术】
帮您发文史艺术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
时间:2021-04-07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15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职称论文,职称评审,文史艺术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提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与鉴赏、传承与理解的重要通道,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中,要落实好诵读、积累、鉴赏,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知文意,晓情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与鉴赏、传承与理解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文言文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迫切需要。怎样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呢?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知文意,晓情感。纵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篇目,这样的范例不胜枚举。
一、诵读中熏陶,解密文言学习二维码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义,文言文学习更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并推荐背诵古诗文60篇。由此可以看出,诵读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对于经典篇目、精彩文段,都应该立足文本,指导学生诵读,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字音、句读、情感,读中悟,悟中读。通过千回百转的诵读熏陶,就一定可以实现知文意、晓情感的目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本文属于“方正”篇之一,主要通过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夸赞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课文以“无信”“无礼”为全篇核心,告诉学生为人必须明礼诚信,为人要方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阐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尽情诵读涵养要义。一是指导学生读文章标题了解人物与事件。二是以多种方式的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如,一读课文,把握字音“不”同“否”,读fǒu。二读课文读停连。“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样可以读准字音句读,感知文言语感。三读课文读感知。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的故事。这样也就明确了文章题目的作用,进一步理解题目和元方的关系,是为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厘清人物主次,自然明确题目作用。四读课文全文,积累文言词句。文言文中很多词句是需要理解记忆方可达到融会贯通。五读课文会翻译,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进行文白对照准确翻译。以文中任意一句为例,强调文言文翻译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的方法。六读课文懂句式,了解文言文省略句、感叹句等特殊句式并归类整理,丰富自己的文言语感。七读课文读“方正”,从课文提取表现人物方正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理解,把握元方“方正”的形象。有了前面充分诵读的铺陈,语言的建构初步达成。人物分析就是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的自然落点,是核心素养的提升。进一步结合课后习题理解“尊君”等谦辞和敬辞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引导学生用“信”“礼”二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现,阐明正是因为元方讲信明礼,所以才将本文选入《方正》。诵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古人智慧,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传承经典文化。还可通过表演进行诵读,演绎“方正”。指导学生先采用脚本批注的方法,对人物的表情、心理、语气、语速等方面逐一批注,分析元方和友人的两次对话,之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换角色演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将人物的方正特点诵读出来。诵读中批注:“友人便怒”(怒目圆瞪、声调高昂、义愤填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指责、傲慢无礼、狂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课文主题的把握是第八次诵读了。最后,是诵读中领会编者意图,《<世说新语>二则》的主人公都是聪明、智慧的孩子:一篇的主人公擅长优美的语言,文学素养很好;另一篇的孩子正直、讲信明礼,道德素养很高。原来这是编者期望新时代的少年在成长中习得聪慧,既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又有很好的道德素养,个中深意除了对未来青少年成长核心素养的期待,也应该含有编者对教者的期待。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智慧,学习诚信明礼,尊重他人的美德。与诚信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礼节为友,传承中华文明精髓!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读是打通课文脉络的关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字下好功夫是解密文言文学习难题的二维码!其他文言文的学习也应该把诵读作为第一方法来实施,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感受语言的美感,学生的朗读水平、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也会在诵读中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积累中浸润,夯实文言“形”“量”基础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夯实基础,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要实现从“形”到“量”到“神”的转变。这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要履行的重要环节。所谓“形”是文言词汇、语句翻译等扫除字词障碍的形式,“量”是文言词汇的积累,“神”是语言的揣摩、品鉴。由于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偏重于“形”的学习,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是首当其冲,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的词等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特殊文言句式的掌握都是文言文阅读的有力助手。初中阶段文言文“形”的学习还是不能丢,这些基础知识是文以载道的抓手,更需要强化积累,积累得多,才读得透,才会识文晓义,才会“胸中有丘壑”,学生的文化底蕴才会深厚,才能让学生运用自如。例如《桃花源记》的学习,涉及了通假字“便要(邀)还家”;一词多义的词“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不足为(对)外人道也”的“为”;特别是古今异义的词是本文积累的重点,如“芳草鲜美”“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等语句中的“鲜美”“交通”“妻子”“绝境”,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虽仍然在使用,但是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文也是初中阶段学习文言古今异义的典型。再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在此理解为“热水”,“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遗”此处为“给予、赠送”。《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使”理解为“派遣”“出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谢”理解为“道歉”。这些文言词汇在其他文言篇目都是相通的,完全可以辐射许多文言篇目。而《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一句的“……者,……也”等特殊文言句式也是如此。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恰好实现了从“形”到“量”的转换。读音、词义和文言句式均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是体现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的路径,是方法和情趣的演变,是学习文言文知识的重点。必须反复积累,浸润其中。“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课文是以课文为载体涵养所有的文言要义,有了“形”“量”的积淀,才能真正厚积薄发,融会贯通,读出神韵。从狭义的方面来看这也是中考考点之一。
三、品鉴中领悟,传承优秀文化精髓
文本鉴赏既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的“神”韵转变。统编教材的文言文编排精当典型,言文并重,寄予了立德树人的深意。练达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让人拍手叫绝。为《陋室铭》骈体文的音韵平仄拍手称赞,为《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称妙叫绝,为《曹刿论战》“一鼓作气”的论战经典和人物“远谋”夸奇。若论文章谋篇布局的章法,脑海里就立刻想到《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了两个概括性极强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从攻城和防御的失利来说,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有理有据有力。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孟子“仁政”的主张趁此推进。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析理精辟,层层深入,论证有力。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开篇就先列举了历史上由平民到显贵的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如果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先在个人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再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层层推进,结构严密,中心突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摆事实、讲道理,论点突出,论据准确,论证严谨,以上两章堪称文言文“起承转合”的典范。同时,三章选文皆善用修辞、短句,比喻、排比,气势磅礴,感染力强;短句凝练,朗朗上口,语言精练。炼字炼句是文言文鉴赏学习的另一个要诀。课文《河中石兽》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条线索,讲述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同时也诠释了在学习生活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寺僧求之下流,讲学家求之地中,老河兵求之于上游,“求”字应该成为读通全篇的关键。《曹刿论战》中的“请见”见出政治清明是鲁国取胜的关键。《桃花源记》中的“要”“设酒杀鸡作食”足见桃源民风淳朴、富足殷实的理想世界。文言文语言雅致、练达,学习时不是简单的识记,也不是机械的翻译。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智者与贤达的神交,它是中华文化经典流传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教学要落实好诵读、积累、鉴赏,在“形”“神”之间往返穿梭,知文意,晓情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优秀文化的山水中徜徉品鉴,传承精髓,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者:魏兆芳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 上一篇:档案文化传播在城市建设的意义
- 下一篇:言语实践文言文教学研究
今日最新论文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151-2811-9165 | |
客服电话: | 151-2811-9165 |
客服: | QQ:2261538389 |
微信:15128119165(同微) | |
联系邮箱: | wentougaolun@163.com |
论文发表?猛戳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