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史艺术 >

【文史艺术】

帮您发文史艺术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路径分析

时间:2021-03-17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15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职称论文,职称评审,文史艺术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高职院校谋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就要建设融入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即融合劳动教育和三全育人、校园建设、社会服务、地方特色等元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多元协同联动机制,拓宽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文化育人载体,形成融入劳动教育的高职校园文化育人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依托各类实训基地、培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形式和方法。强化诚实劳动、合法劳动意识,提高创造性、创新性劳动能力。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根据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而成的制度、精神、行为、物质文化的集合,它既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大学的育人精神,具有陶冶情操、聚集人心、激励成长的功能,在学生青年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校园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zi劳动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实践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生产实践活动包括实验实训、生产实习等,社区服务劳动包括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不同,活动载体也不同,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探索建设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对提升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需。

1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校园文化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特色、育人理念,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积淀,对学生培养有一定的熏陶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育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学生在校学习,除了教室这个第一课堂之外,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积极、有趣、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学生的素质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将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整体文化品位。校园文化体现了教风学风、文化气息,体现了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师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起积极的肃清作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注重内涵、重教重研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教师一心一意为学生、为科研、为学术奋斗。校园文化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凝聚力和创造力。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随着时代变迁发展而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发展进程。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砒砺前行。

2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意义

2.1劳动决定一个人的劳动精神面貌

劳动精神面貌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吃苦耐劳精神,尊重劳动者,强调的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将德智体美劳作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劳动是重要的一个准则。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处农村的乡镇学校,每学年在小麦成熟的时候,都有规定放十天假期,学生回家帮助麦收。秋收时节,会放秋假。大学生也设置有暑假寒假三下乡活动,下乡支教、助学助农活动,这些都是彼时劳动教育的体现。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增加了一些新要素,如强调“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对不同学段中也有不同要求,如普通高校要“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这些都带有很强的时代感、人文精神和劳动伦理要求。

2.2劳动决定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取向

劳动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事物的观念看法,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对世界及各种关系的看法和观点,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一个人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懂得人间疾苦,知道自食其力,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不劳动,不实践,不接触社会,脱离群众,就会形成狭隘的世界观、自私的人生观以及扭曲的价值观,‘,。劳动还帮助一个人树立正确的财富消费观。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问题。据统计,日常生活消费贷款的人群超过五成,其中90后、95后占比高达49.31%,以贷养贷用户群体负债率高达1850%}"。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很多大学生也习惯于透支消费、拿别人的钱心安理得地消费,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通过个人辛苦劳动创造的财富,往往包含着劳动心血和劳动汗水,蕴涵着个人的劳动体验和真切感受,更珍惜劳动所得。不爱劳动的人,不明白财富得来的艰辛和不易,往往好逸恶劳,渴望不劳而获。所以,高职课程体系要融入劳动教育,校园文化要融入劳动精神培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上’5,。

2.3劳动决定一个人的劳动技能水平

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产品,从设计、零部件制作、组装、调试检验到销售服务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影响产品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参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水平。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提出,劳动者素质是质量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并要求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造就责任心强、专业素养高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一个人只有经过劳动实践的锻炼,反复磨练,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水平,成为名师、能手、巧匠。相反,如果不劳动,只夸夸奇谈、纸上谈兵,最终只会沦落为“纸老虎”。

2.4劳动决定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对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看法,是理性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情商的变现形式。一个人如果有丰富的劳动实践精力,就能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劳动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能帮助他正确处理自己与外界、与他人的关系。相反,不劳动,缺乏对象化认知过程,就会出现自大、封闭、不善于应对外界系列问题,甚至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3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

综上可知,融入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施的“四融合一联动”的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实践路径,实现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3.1融合劳动教育和三全育人,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党和国家事业的中流砒柱。基于这一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引导、正确的舆论影响、高尚的情操塑造、优秀的精神鼓舞人;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要带领青年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把青年塑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实践者。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和素养,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通过开设扫地、执勤等常规的劳动课以及校园绿化美化,校外实践课,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2融合劳动教育和校园建设,打造校园文化的真善美

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劳动活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3.3融合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了使学习和就业无缝对接,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育训结合”“汀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在此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企业联合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浓厚的社会服务和校企双元育人色彩,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中,充分征集企业意见,渗透企业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实体等,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活动,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营造全方位的校企双元育人环境。

3.4融合劳动教育和地方特色,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考虑学校专业特色,考虑行业产业发展以及区域特色,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可利用当地的产业园区资源,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技馆等教育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开展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传承优秀文化。融合劳动教育和地方特色,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3.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多元协同联动机制

劳动教育包括生活、生产以及服务性劳动,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职业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学校的事,而是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统筹考虑活动组织、条件、宣传的构建,进行课程体系、训练实践、专项活动和文化生活等综合培养体系的构建,完善监控和奖惩体机制,构建全校范围内的全方位育人环境和氛围。在这个综合体系之下,校园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感、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培育,加强专业教学和专项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完善回。

4结语

本文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以及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四融合一联动”的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实践路径,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打造校园文化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多元协同联动机制,为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形成融入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育人新格局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陈晓明 孟丛丛 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客家文艺类非遗影像化的实践
下一篇:大概念美术教学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