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艺术】
帮您发文史艺术客家文艺类非遗影像化的实践
时间:2021-03-15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18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期刊论文发表,文史艺术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本文以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客家非遗专题系列节目《走读广东》为例,探讨非遗影像化的实践路径。文艺类非遗项目的影像化应深挖非遗本身的内涵,在保证其环境、人物、内核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提升和再创造;同时也应重视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达到原真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艺术性;趣味性;梅州;客家;影像化
广东梅州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拥有众多的客家文化遗产,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广东汉乐等项目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影视节目创作人员,笔者在梅州地区客家文艺类非遗节目的制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基于此,本文拟探讨非遗影像化过程中非遗的原真性、艺术化和趣味性等应用性问题。
一、基本原则:保证非遗原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被定义为“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影视节目则是通过拍摄展现非遗这种综合文化形式、给观众带来直观感受的文艺作品,在影视艺术的分类中,并没有“非遗”这一单独的类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已有大量实践。要将两者打通,影视节目就必须贯彻非遗领域的原则。“原真性/真实性”(Authenticity)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①。与以猎奇和虚构为主的影视片不同,非遗影像节目要求以尊重非遗的原真性为前提。《客家山歌情》《南国牡丹吐芬芳》两期节目紧扣非遗的时空环境、传承人、文化内核特色三个重要的原真性因素进行了制作。梅州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广东梅州山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山歌情》便是紧扣梅州客家山歌的非遗原真性特色而制作的专题片。节目片头一组平拍、俯拍的空镜头,呈现了梅州的山峦、沟谷、梯田、土楼、水塘。山峦叠嶂、沟谷纵横、梯田生产、山泉灌溉、土楼居住,这些正是梅州客家山歌赖以依靠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②。接着,配合梅州的标志性建筑梅江桥背景、客家山歌分布地图、山歌舞台表演等画面,节目以主持人介绍和画外音的形式简要介绍了客家山歌的历史、分布、现状、唱法,言简意赅地将梅州客家山歌真实的时空大环境和表演小环境展现出来。节目主要选取了第一代山歌大师余耀南、汤明哲,第二代山歌师廖小荣,梅州市山歌剧团的青年山歌演员们和青年流行歌手曾辉彬、一年级小学生黄琳雅,共四代山歌传承人来表演梅州客家山歌,深入到每一个传承人所在的传承现场去进行观察和记录。余耀南在大埔公园教徒弟打竹板,汤明哲在嘉应学院上山歌课以及在家中与弟子们唱和,廖小荣与黄琳雅在雁鸣湖排练,曾辉彬与发烧友们举行客家流行山歌音乐的沙龙聚会、在录音棚中练歌,这些都是客家山歌当下最真实的传承场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强调以“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为主体的保护原则,这决定了非遗电视节目的制作必须使传承人知情、同意和参与,这是真实性的保障。《客家山歌情》中,传承人对节目形式都非常认可并积极地参与,节目中他们的文化实践、价值取向、情感认同都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余耀南大师隐藏自己富家子的身份,向乞丐学习山歌;曾辉彬怀着打造客家流行歌曲的理想,不仅将传统的客家山歌进行了流行音乐化的改编,还亲自作词作曲写出了很多新的山歌,并且和流行音乐的年轻伙伴们一起一砖一瓦地手工搭建录音棚;年龄最小的传承人黄琳雅在学习文化知识和舞蹈之余,从4岁起就一直坚持学习山歌,才6岁就参加了广东省和梅州市的多场表演,获得了很多山歌比赛的奖项。节目形象地展现了梅州客家山歌所处的真实时代环境和歌手们的个人生活、艺术境遇,其中真实的细节为观众们讲述了有血有肉的传承人故事。另一期节目《南国牡丹吐芬芳》也再现了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的真实面貌,四代演员的精彩表演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汉剧之乡”广东梅州极具客家特色的戏曲文化。节目首先采访了汉剧界非常重要的传奇人物,曾担任广东汉剧院院长的汉剧名家梁素珍。她讲述了自己曾经多次被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故事。此外,节目还讲述了梁素珍和她的第一代弟子李仙花、杨秀薇、陈小平,第二代弟子管乐莹、邓振鹏的汉剧传承故事。拍摄梁素珍在家中教弟子的场景时,节目采用了原生态的演唱方式,让观众体验到了广东汉剧原真性唱腔的韵味和魅力。
二、艺术性的提升和再创造
虽然影像节目有记录的作用,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内容传播的最大化,为了让受众更好地接收内容信息,因此必须注重节目的艺术性。在遵循非遗原真性的基础上,非遗影像化需要进行艺术的升华。在《客家山歌情》中,编导精心安排了专门的场景拍摄,特意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山歌和最能表现客家山歌与自然相结合的自然景观,如客家围屋、客家风格的公园、竹林等外景场地,让演员们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更好地反映了目前客家山歌的真实状况,同时也原样呈现了山歌的内容和歌者的情态。例如,黄琳雅与廖小荣在公园里对唱《山歌号子》和《猜调》,一对身着民族特色服装的青年男女山歌手在荷塘中演唱《访情郎》,山歌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在客家围屋前的广场和山坡上演唱各地的特色山歌,汤明哲、曾辉彬等人在晚会舞台上演唱山歌。山歌的传承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表演性,山歌手们正是通过各种艺术加工和再创造的舞台化表演使山歌艺术发扬光大,有剧情和演员表演的各种山歌剧就更是如此。节目也对梅州市山歌剧团的山歌剧表演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广东汉剧本来就已经是一种正式的舞台演出剧目,艺术加工和再创造更增添了汉剧的艺术性。《南国牡丹吐芬芳》不仅展示了戏剧舞台上四代传承人的表演,还设置了外景地,利用“搬演”的拍摄方式,按照戏曲电影的模式,在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梅州客天下旅游园区进行了汉剧经典剧目《盘夫》的拍摄,将外景戏曲的拍摄和梁素珍老师对年轻演员的指导穿插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该节目以客天下中戏装的《盘夫》面向游客的表演片段作为片头开场,之后在节目中安排汉剧院的演员们到客天下的各个专门场景进行表演,让观众了解了《盘夫》这出代表剧目中的动人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汉剧的艺术魅力。汉剧名戏《闹元府》中的片段《盘夫》,讲的是大奸臣严嵩的孙女严兰贞与被严嵩所害的忠臣之子曾荣的爱情故事,由梁素珍第二代弟子管乐莹、邓振鹏主演。梁老师在拍摄中对弟子的表演进行现场的言传身教。节目关于《盘夫》的剧目共拍摄了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相遇”,拍摄男女主角在花园里一见钟情。第二场是“相思”,拍摄严兰贞对曾荣的思念,同时用画外音交待了忠良之后曾荣一家72口人都被严嵩所杀,曾荣不愿与奸臣家的小姐结缘。第三场是“拜堂”,严嵩利用权势让曾荣娶了他的孙女严兰贞,而曾荣却不愿意接受仇人的女儿,在拜堂的一出戏里,新娘和新郎一个欢喜一个愁。第四场是“盘夫”,这是该戏的高潮部分:洞房花烛夜,新郎却躲去了书房,留下新娘一人独守空房,于是新娘唱了汉剧名段《我爱你》。节目着重展现了演员在这一重点段落的表演,将百转千回的唱腔完整地展现出来。这期汉剧节目精选了《盘夫》的四个经典片段,通过影视艺术的拍摄手法进行了生动的艺术再创造,将戏中的矛盾冲突、严兰贞爱与痛苦交织的内心矛盾、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戏曲唱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性的“搬演”确保了事件的真实性,即《盘夫》对唱的表演本身是真实的,演员按照传统汉剧的表演内容和程式进行。而表演场所的移动和表演时间的选择则是灵活处理的,做到了写实和写意的结合。
三、增加节目的趣味性
在充分重视原真性和艺术性的同时,这两期节目在拍摄过程和表现形式上增加了丰富的趣味性,为节目增光添彩。例如,《南国牡丹吐芬芳》不仅表现了汉剧演出唱腔的悠扬婉转、细腻传情,还对丰富华丽的演出服装和头饰等进行了生动介绍,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客家山歌情》这期节目中不仅有男女主持人跟山歌大师余耀南学打竹板,还有主持人跟山歌小传承人黄琳雅学唱“猜调”的镜头。“猜调”的歌词本身是非常有趣味性的,先是节目中山歌剧团的廖老师和黄琳雅对唱“猜调”,提问者唱:“涯(我)呀会做,你呀会猜,涯会做个谜语给你呀慢慢猜,么个上山尾拖拖,么个下山个着绫罗,么个能打个田中个鼓,么个能唱百山歌啊,唔呀唔,做个呀给你呀猜呀猜。”接着对方唱出自己猜到的答案,非常生动有趣。然后是主持人跟黄琳雅学唱“猜调”,主持人在学习中感到困难,黄琳雅教歌显得急切,一个活泼可爱一个学唱不标准,也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
四、结语
通过以上两期梅州地区客家文艺类非遗节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基于文艺类非遗的特性,非遗的影像化应该深挖非遗本身的内涵,在保证其环境、人物、内核的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提升和再创造,同时还应重视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达到原真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有机融合。
作者:陈持 邱硕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 上一篇:跨文化商务交际社会文化情报意识探讨
- 下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路径分析
今日最新论文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151-2811-9165 | |
客服电话: | 151-2811-9165 |
客服: | QQ:2261538389 |
微信:15128119165(同微) | |
联系邮箱: | wentougaolun@163.com |
论文发表?猛戳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