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史艺术 >

【文史艺术】

帮您发文史艺术

网上舆论引导及网评工作分析

时间:2020-09-30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58次

关键词:职称论文,职称评审,期刊投稿,文史艺术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网民数量也在逐 年增加。随着新媒体以及各大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利用新媒体参与到网上舆论的发酵 中,并且在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将对网上舆论引导以及网评工作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 定的解决对策,为各单位的舆论引导工作和网评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上舆论引导;网评
 
新媒体时代相比过去的传媒方式,大众传播是一个根 本性的改变。当今的媒体环境天翻地覆,人民群众人人可以 参与其中。一个运行健康的社会中,人民的表达应该是自由 而客观正向的。但在人民群众表达过程中,也需要政府或者 官方媒体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和网络评论工作,承担自己作为 官方媒体和政府的必要责任。
 
  一、舆论引导及网评工作的意义
 
  (一)避免网络暴力
 
  对社会的运行来说,人民群众声音的表达是维持社会 稳定的重要环节,但与此同时,政府和官方媒体方面也要多 注意公众舆论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关注我们当前的网络 舆论环境可以发现,公众对一些热点事件的舆论参与性非常 高,也乐于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但我们同样可以 看到,群众对事件发表看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在带来新媒 体和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一些网络暴力事件也在发生。
 
  另外, 在当前形势下,新媒体质量参差不齐,提供的新闻信息真实 性和客观性无法保证。而人民群众本身具有对事件戏剧性的 渴望,一些新媒体便不顾对舆论的恶劣导向,将严重扭曲事 实和有失客观性的新闻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此时正确的舆 论引导工作和网评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合理的网 络暴力情况,以免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当所有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利用网络这一便捷简单的渠 道“爆料”,或者在网络上为自己发声,就会体现出网络的另 一个重要作用,作为一种便利的渠道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 监督,以此作为维权的一种渠道,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之后 倒逼政府部门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同时更重要的是,如果人民群众已经开始把网络发声 维权作为一种维权渠道,就说明政府部门的部分工作做得 还不到位,所以,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自身工作,完善工作流 程,更好地保障群众权益,促使群众用合法方式和途径保障 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
 
  (三)作为民众和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使人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丰富了信息传播途 径,提高了传播速度,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想法发送 到网络上,促使网上信息多元化,网络舆论更加频繁。人们越 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新媒体以及自媒体平台,于是,许多政 务微博、政务微信也在慢慢建设和完善当中。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便捷性、成本低、升温快、影 响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公众将互联网作为反腐平台来揭露 社会的腐败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政府部门也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 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规范新媒体的工作
 
  当前发展形势下,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同时也暴露 出一些问题。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新媒体为吸引民众注意力, 加上由于媒介素养不高,在网络上与网友打交道方面经验欠 缺,言语不当,激化了网友的敌对情绪。由此,网络舆论的引 导工作和网评工作就可以对这部分专业素养不高的新媒体 以及自媒体进行及时规范和约束,避免由于媒体的问题激化 矛盾,不利于矛盾的真正解决和社会稳定。对于一些热点事 件和敏感事件掌握舆论主导权,积极发布权威信息,对舆论 趋向进行积极干预,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舆论引导及网评工作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一)舆论促进矛盾激化,当事部门不作为
 
  由于新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匿名性,人们发表观点越来越 随意,并且由于成本低、传播快、影响大,一些事件就会引发大 规模的舆论热潮,进而导致矛盾激化,引发大规模的网络暴 力。这些舆论危机的出现,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处理不当也有很 大关系,由于对事件不够重视,同时意料不到网络舆论的重要 影响,甚至抱有侥幸心理,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论进 行处理,就不能及时掌握舆论动向,导致舆论持续发酵。此时, 如果相关部门能及时出面发布权威回应和官方信息,同时进 行网评工作,就会避免矛盾激化,及时解决问题。
 
  (二)缺乏及时的响应机制,常常处于被动
 
  新媒体等网络平台等对于政府工作部门来说属于一个 比较新的领域,对于在网络空间中的政府工作可能还并不熟 悉,所以,一些相对应的舆论响应机制和网评写作发布机制 还并不完善。当舆论发酵时,政务部门可能并不能及时做出 回应。在体制方面,这部分体制并不完善。依据“首因效应”原 理,第一时间发布的消息给传播对象留下的印象最深,而错 过第一时间要改变受众印象需要投放成倍的消息。所以,政 府响应和网评不及时,就很难得到群众的信任,甚至可能会 遭受人们诟病。
 
  (三)人民群众的情绪越来越容易被煽动
 
  当今社会,“后真相”对于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越 来越容易被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所影响,对于事件更多地 关注事件中的情绪问题,而非事件真相。由此看来,人们情绪 越来越容易煽动,也就越来越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和极端言 论,严重影响网络舆论生态和正常的网评工作。与此同时,谣 言还会抓住机会进行传播,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和虚假 消息会在热点事件发生时进行传播,对事件真相的还原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点击量大、转载率高却没有引起多 方关注的贴文,应考虑是否属于伪民意。对于影响大、关注度 高、可能产生恶劣影响的舆论必须快速处理。要坦然面对各 种不良信息和网络谣言,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 中受到关注的热门事件。
 
  三、新媒体背景下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的策略
 
  (一)及时发布官方权威消息,回应民众关切
 
  随着网络政治时代的进步,网络媒体在政治传播和舆 论引导中的价值日益显现。互联网已经在无形中影响了中国 的发展,政治发展的环境也正在发生变化,在网络环境的影 响下,人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意见表达方式和政治参与方 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事件的关注和官 方处理结果也会影响民众对于政府部门的印象与看法。对于 一些涉及政府部门工作的热点事件,要尤其注意官方发布消 息的实效和处理进度的及时发布问题。
 
  (二)注意树立正面网络形象
 
  在网络环境中,领导干部以及政府部门的形象尤其重 要。而在网络环境中影响领导干部形象的往往是一些不容易 注意到的细节问题,所以,政府部门以及领导干部要时刻注 意谨言慎行,树立良好的正面网络形象。另外,由于政府领导 干部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其发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 网络舆论环境中要特别注意对热点事件的发声问题,树立正 面形象,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系统
 
  在进行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时,很多情况下都比较被 动,并且机制体系并不完善,流程也没有被规范化和标准化, 导致未能及时回应民众关切,从而造成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使用先进的舆论监测技术,建立完善的舆论危机预 测系统。同时,要建立一批受群众广泛认可的官方新媒体,可 以在舆论监测中提供重要情报。
 
  (四)加强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由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一些网民就随意发表伤害他人 的言论,甚至为了泄愤煽动网络暴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综合 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强化主管部门 属地管理责任网站主体责任,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 平。完善违法违规信息和网站快速联动处置机制。围绕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完善举报工作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滋养社会,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
 
  新媒体论文投稿刊物:《新媒体研究》是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期刊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四、结语
 
  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和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由此所带 来的红利不能忽视,但网络舆论生态中所暴露出来的缺陷也 应该及时得到注意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呼声从未如此清晰, 在此条件下,政府部门应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 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网评工作,促进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和保 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易振,陈翠峰.互联网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创新研究与探索[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2-118.
 
  [2]许梦勉,赵振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爱国事件中的舆论表达和议题 特点——以微博“杨舒平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3(11): 33-34.
 
  [3]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 论与实践,2009(3):115-120.
 
  [4]刘伯贤.网络舆论引导艺术与领导干部谈识网用网[M].北京:新华 出版社,2015.
 
  作者:贺健峰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从讽刺与批判视角看《美丽都三重唱》
下一篇:论波提切利绘画《春》的忧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