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史艺术 >

【文史艺术】

帮您发文史艺术

从古代书目看典籍分类的沿革

时间:2020-09-05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网络 点击:117次

关键词:职称论文,职称评审,期刊投稿,文史艺术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中国自古重视典籍和教化,历朝编制的书目著作,是我们今天了解中国古代典籍的流传和保存状况的重要媒介,而书目著作的编制又必须依照一整套科学的分类方法来进行‍‌‍‍‌‍‌‍‍‍‌‍‍‌‍‍‍‌‍‍‌‍‍‍‌‍‍‍‍‌‍‌‍‌‍‌‍‍‌‍‍‍‍‍‍‍‍‍‌‍‍‌‍‍‌‍‌‍‌‍。 通过分析古代书目著作的分类体系,找寻典籍分类的发展轨迹,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及其源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古代书目分类的沿革
 
  宋代郑樵撰写的《通志·校雠略》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理论著作‍‌‍‍‌‍‌‍‍‍‌‍‍‌‍‍‍‌‍‍‌‍‍‍‌‍‍‍‍‌‍‌‍‌‍‌‍‍‌‍‍‍‍‍‍‍‍‍‌‍‍‌‍‍‌‍‌‍‌‍。 该书对典籍分类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 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 “欲明天者在于明推步,欲明地者在于明远迩,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从理论的高度概括了典籍分类的作用。 下面选取历代有代表性的书目著作,试图通过分析其书目的分类体系,来了解典籍分类知识的源起、演变和发展轨迹。
 
  文学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典籍与文化基本划分为六个版块,其中文化论坛版块,运用专论、散论、杂文等形式,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关注现实文化热点,进行理论阐述。文史新探版块,刊载有深度,有创见,且文笔流畅的考据性短文。文献天地版块,着眼珍稀文献的探幽抉微,传统文献的新意发掘,文献典藏流传的逸闻佳话。文化广角版块,透过具体细微的古代文化事象,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
 
  1.《七略》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整理点校国家藏书,对汉朝皇室“积如丘山”的典籍进行全面的著录和整理,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提要性目录和分类目录一一《别录》和《七略》。 这两部书目著作所开创的典籍分类体系,创立的揭示文献的方法,特别是将目录编纂与学科范围划分、学术源流考辩等学术问题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书目著作的学术价值。 其中,《七略》对典籍的分类,名义上有七类,实际只有六类、三十八种。
 
  如“辑略”,颜师古曰:“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 ”其分类标准不一:有将传习一部古典典籍者分为一类,如《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 有将学派相同者分为一类,如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 有将研究一种专门学术之书者分为一类,如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兵权谋、兵形谋、阴阳、兵技巧、小学、医药、经方、神仙、房中、神仙等; 也有将文章体裁相同者分为一类,如赋(屈原等)、赋(陆贾等)、赋(孙卿等)、杂赋。
 
  最值得推崇的是,把实用的“方技”、“术数”、“兵书”与空谈的“六艺”、“诸子”、“讨贼”并重,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古代对实用学术的重视,从典籍分类的角度体现出一种学术上的公平。 《七略》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典籍目录,综合记录了西汉以前的文化遗产,其分类体系奠定了封建时期典籍分类的思想理论基础,对以后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典籍分类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2.《七录》
 
  阮孝绪的《七录》将典籍分为七大部类、四十六部。 该书分内外两篇,即“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和“技术录”为内篇,“佛法录”、 “仙道录”为外篇。 其分部系统尤其清晰、明确、整齐,在当时为空前巨制。 其列类继承了《七略》,如:“经典录”所列的九部与《七略》中“六艺略”所列的九种,“子兵录”的前十部与《七略》中“诸子略”所列的十种,标名的次序没有任何特殊区别,只是由于《七录》所收兵书不多,才将《七略》中“兵书略”下列四部合成为一种,命名为“兵家部”,附于子部末尾; 在“术技录”中,并“术数”、“方技”二略为一种,其“天文”、“五行”、“杂占”、“刑法”四部仍依照“术数略”原名; 将“历谱”、“蓍龟”改为“历算”、“卜筮”,缘于《七略》以后新兴的学派出现,新增“谶纬”,又将“方技略”中的“神仙”、“房中”二种提入“仙道录”中,在“术技录”中仅存“医经”和“经方”二部,又特意增设了“杂艺”一部。 可见,《七录》与《七略》在列类、排序上大同小异,后者对前者有诸多借鉴之处,而《七录》的分类又影响到《隋书·经籍志》,在典籍分类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隋书·经籍志》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典籍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别集与总集大量出现,文学批评、科技方面的著作开始出现,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日丰,哲学思想有了更大发展,宗教书籍也逐渐增多。 从公元2世纪到5世纪后期,各种学术活动不仅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当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知识,大大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典籍著作。
 
  《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总结了这一时期的著作,将典籍分为四类、四十种。 这或是受了荀勖、李充的暗示,二人在类分典籍时,标明甲、乙、丙、丁四部,《隋志》则标明经、史、子、集四部。 其经部名称效仿《七志》,子部名称效仿《七略》,集部名称则是沿用《七录》开创的名称,史部则是缘自《七录》的“纪传录”并做简要概括和删改而成。 其列类次序基本上是由李充确定、阮绪孝发展而得以传承。
 
  因为荀勖、李充时,有部而无小类,《隋志》对荀勖、李充分类的不足提出了不同意见,依照《七录》的分类标准,重新整理而分为四部、四十种。 从其种的同异分合中,足可窥见其与《七录》的亲缘关系。 自《隋志》采用《七录》分类法,删并为四部、四十种后,1300年以来官修经簿、私家目录,十有八九一路沿袭,人们一直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人敢推翻、新创典籍分类的方法。
 
  4.《古今书录》《崇文总目》和《直斋书录解题》
 
  自西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大凡政治稳定,均以国家之力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文献的校雠整理和编目工作,官修史书中的各种艺文志、经籍志及专门性书目,如《古今书录》《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等,一路延续下来,相沿为传统,历朝私家书目著作也绵延不绝,著名者如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这些或官修或私修的藏书目录,都遵循四部分类法,可见其已成为中国目录学史的主要源流。
 
  5.《四库全书总目》
 
  明清以后,著录更加繁盛,通过对各大小典籍类别、学术思想源流的系统介绍,和对学术文化兴衰分合的整体评述,为历朝文人学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了读书门径和治学圭臬。 《四库全书总目》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部下又分若干类,部有总序,类有小序,书有提要,可以说是对18世纪以前的古籍进行的一次总结,堪称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集大成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中,将古今之书分为十二类,即:经类、礼类、乐类、小学类、史类、诸子类、五行类、艺术类、医方类、类书类、文类。 郑樵认为“散四百二十二种书,可以穷百家之学; 敛百家之学,可以明十二类之所归。 ”郑樵彻底打破了于四部四十类的分类成法,使典籍分类思想冲出了四分法的“牢笼”,虽未十分流行,其胆略可谓旷古未闻。
 
  二、典籍分类的沿革
 
  典籍分类实际上以学术分类为基础,是学术分类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学术思想转移轨迹的表现形式。 如郑樵的目录学理论所概括的: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以其先后本末具在,观图谱者可以知图谱之所始,观名数者可以知名数之相承。 谶纬之学,盛于东都; 音韵之书,传于江左; 传注起于汉魏; 义疏成于隋唐。 睹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或旧; 无其书而有其学者是为新出之学,非古道也”。
 
  公元3世纪,西晋秘书监荀勖著《中经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实际上就是后世所称的经、史、子、集,这是四部分类法的创始和开端。 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典籍事业发展缓慢。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以经、史、子、集命名作为四部类目来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
 
  此后,四部分类法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四部”的名称来自《隋志》,考据其由来,对“经典”称“录”沿自《七录》,再往上追溯,实际上是从《七略》的“六艺略”发展而来。 “纪传”脱离“经典”而独立,是《七录》开创的格式; 以史记旧事合并类书杂志为丙部,则为《晋中经簿》首创的体例; 《子部》最杂,几经合并而成,实为《七略》中“诸子”、“兵书”、“术数”、“方技”的复合体,经过《七录》复合为“子兵”、“技术”,再而成为《隋志》书目的《子部》; “文集”之名,最早见于《七录》,推其祖宗,实际是《七略》的“诗赋略”,不过加入了散文,至于种类的分合,也只是极少部分。
 
  “经部”的各个类目,自“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总共九种,从《七略》确定后,没有任何一部书目有过变革。 “史部”诸类自《七略》确定后,变化也很少。 如“职官”一直没有改名,只是到了《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官制”、“官箴”。 “刑法”则《七录》名“法制”,《陈录》为“法令”,其余的志书中没有别的名称,而《四库》独并二类为“政书”。 “子部”自《七略》分类以来,大体说来,反而似乎有减无增。 “集部”自《七略》确定“楚辞”、“别集”、“总集”、“杂文”四部,《隋志》删除“杂文”以后,仅《崇文总目》增“文史”,《陈录》增“诗集”、“诏令”,“乐曲”《陈录》改为“歌词”,《四库》改为“词曲”‍‌‍‍‌‍‌‍‍‍‌‍‍‌‍‍‍‌‍‍‌‍‍‍‌‍‍‍‍‌‍‌‍‌‍‌‍‍‌‍‍‍‍‍‍‍‍‍‌‍‍‌‍‍‌‍‌‍‌‍。 凡此种种,不再一一枚举。
 
  从古代历史上著名书目的列类来看,部类从始到终,此废彼兴,几乎相同,都有知识的传承。 无论所列类目多少,总体上都框定在四大部类之内,分合删并,位置调换,都有前因后果。 因循书目分类知识的轨迹,我们认为《隋志》《四库》等为《七略》《七录》之后裔,它们终究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典籍分类经历了六分、七分,最终框定为四部分类法,成为分类法正统流派。 采用四部分类法的古代书目数量之多、跨越历史年代之久远,在学术史、思想史上产生的影响之深远,无不显示出四部分类法在典籍分类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
 
  附录:古代书目主要分类类目
 
  1.《七略》
 
  辑略;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药、经方、神仙、房中。
 
  2.《七录》
 
  经典录: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部、论语部、孝经部、小学部; 纪传录: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 子兵录:儒部、道部、阴阳部、法部、名部、墨部、纵横部、杂部、农部、小说部、兵家部; 文集录: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术技录:天文部、谶纬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形法部、医经部、经方部; 佛法录: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论记部; 仙道录:经戒部、服饵部、符图部、房中部。
 
  3.《隋书·经籍志》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谶纬;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道经部:经戒、饵服、符录、房中; 佛经部:经、律、论。
 
  4.《古今书录》
 
  甲部经录: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经解、训诂、小学; 乙部史录: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略录; 丙部子录: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丁部集录:楚辞、别集、总集。
 
  5.《崇文总目》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杂史类、伪史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氏族类、岁时类、传记类、目录类; 子部: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家类、兵书类、类书类、算术类、道书类、医书类、卜筮类、天文占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释书类、艺术类; 集部:别集类、总集类、文史类。
 
  6.《直斋书录解题》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论孟类、经解类、谶纬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起居注类、诏令类、伪史类、杂史类、典故类、职官类、礼注类、时令类、传记类、法令类、谱牒类、目录类、地理类; 子部: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农家类、杂家类(杂考、杂说、要钞)、小说家类、神仙类、释家类、兵书类、历象类、阴阳家类、卜筮类、形法类、医书类、音乐类、杂艺类、类书类; 集部:楚辞类、总集类、别集类、诗集类、文史类、奏议类、歌词类(词、曲、乐府)。
 
  7.《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类书类、杂家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作者:李志君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明清时期的酒泉宴饮文化一瞥
下一篇:将幽默元素融入广告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