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农业论文 >

【农业论文】

帮您发农业论文

滴灌节水技术对治沙造林的应用

时间:2021-03-25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滴灌节水技术对治沙造林的应用 点击:149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职称评审,期刊投稿,农业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自“五位一体”建设工程部署实施以来,我国林业资源的经营管理渐渐进入到生态利用和生态建设的状态,确保生态环境改善和治理能够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和偏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比较严重,水资源匮乏,处于缺水状态的地区比较多,这些地方治沙造林工作依然是主导性工作之一,在此过程中需要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确保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切实发挥其在治沙造林中的效能。分析了滴灌节水技术的原理,归结在治沙造林中滴灌节水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当前滴灌节水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改善策略,以期可引导滴灌节水技术更好发挥其效能。
 
关键词:治沙造林;滴灌节水;节约用水
 
在治沙造林中,水资源如何使用是十分重要的技术性问题,这关乎到治沙造林工程的有效性,关乎到实际治沙造林成本控制。积极主动将先进的滴灌节水技术使用其中,确保在治沙造林中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以进入到理想的治沙造林状态。由此探讨治沙造林中使用滴灌节水技术的相关问题,很有必要。
 
1滴灌节水技术的概况
 
1.1滴灌节水技术的原理
 
以输水管道运输低压水,在尾部使用小孔来进行滴水,确保农作物或者树木生长需水的过程,就是滴灌节水技术。一般情况下,滴灌节水技术可以归结为2种:①地面滴灌技术,就是以尾端滴水的管道设备为基础,铺设在地面开展滴灌的方式;②地下滴灌技术,就是把整个滴水毛管与输水管道埋入到地下,以发挥其滴灌效能。
 
1.2滴灌节水技术的特点
 
滴灌节水技术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2个层次:①节省水资源和电资源。相比较漫灌方式,滴灌可以实现水资源和电资源的节约,继而确保能源利用率进入到更加高效的状态;②使用该技术可以减少用地面积,并对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功效。滴灌的灌溉设备都会埋入到地下,与漫灌相比,占用耕地面积更少,实际漫灌湿度比较大,很容易生长杂草或者病虫,出现病虫害,继而对于树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但在滴灌节水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湿度不大,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对应草籽也难以进入到有效传播状态,这样就可以给树木、树苗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1.3在治沙造林中滴灌节水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部分地区治沙造林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加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开发潜力比较低,此时就需要有效地使用水资源。对于部分荒漠化土地而言,实际的治沙造林需要更加多的水资源,但在地理自然条件因素的制约下,缺水和干旱成为常态,此时树木就难以生长下去,继而难以发挥治沙造林的积极效能。为了规避这种风险的出现,就需要积极引入更加有效的用水方案,其中滴灌节水技术可以提升树木存活率,优化生态环境,解决沙漠化问题。因此,在治沙造林任务中,必须要树立科技治沙造林的价值观,积极将滴灌节水技术融入到实际治沙造林过程中去。
 
2现阶段治沙造林中滴灌节水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很多治沙造林地区在此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就是希望实际的治沙造林项目能够展现出相应的生态效益,继而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作出对应的贡献。很多地区也意识到要采取先进的技术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此过程中滴灌节水技术就是重要类别之一,但在部分地区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滴灌节水技术不能持续地发挥其积极效能,影响到实际治沙造林项目的有效运作。详细来讲述在此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环节:
 
2.1滴灌节水技术基础不夯实
 
滴灌节水技术的使用,需要对应的技术设备,这些设备的匮乏,会影响到滴灌节水技术使用规模和技术的有效性。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部分治沙造林地区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实际工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在增加,治沙造林中也需要对应的水资源。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部分地区引入了滴灌节水技术,但是实际技术设备采购力度不够,一些设备质量比较差,导致对应滴灌节水技术系统难以建立起来,仅仅依靠部分区域使用这样的技术设备,难以发挥其在实际治沙造林项目中的效能。再者在使用实际滴灌节水技术时,忽视了考察地下水质,一些碱性水被运用到实际滴灌系统中去,使得实际管道很容易被腐蚀,滴灌节水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不断提升,难以充分展现出滴灌节水技术的巨大效能。
 
2.2滴灌节水技术使用成本比较大
 
治沙造林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给予长期性持续性资金投入,这点是比较难保障的。部分地区在实际治沙造林的过程中,发现滴灌节水技术的成本比较大,但实际的利用范围也比较少,导致对应技术利用效率也处于偏低的状态。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在实际治沙造林的过程中,能够使用技术解决的简单问题就使用技术手段,但是这种模式难以应对所有问题。尤其在实际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滴灌节水技术的系统难以建立起来,资金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继而难以发挥实际滴灌节水技术在实际治沙造林中的积极效能[1]。
 
2.3滴灌节水技术素质有待提升
 
滴灌节水技术的原理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应技术系统的构建是项专业化的工程,可以解决地区干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植树造林的问题,但对于很多地区而言,带头做此项工作的团队,并没有使用滴灌节水技术的经验,对应技术方案如何去部署和安排,如何去进行运行和维护,都是处于摸索状态,很多配套设施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熟悉,这些都使得实际的滴灌节水技术工程难以很快地发挥其效能,而在整个摸索的过程中,实际滴灌节水技术的效益不能发挥,也会反过来影响对应技术工程执行人员的积极性。如果技术素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会影响到滴灌节水技术的有效性[2]。
 
3治沙造林中滴灌节水技术运用策略
 
治沙造林中滴灌节水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不是朝夕之间能够解决的。因此,需要从长计议,树立长期发展的意识,确保实际的滴灌节水技术运用能够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详细来讲述,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实际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下环节:
 
3.1建立持续性滴灌节水工程投入机制
 
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积极结合区域治沙造林的实际情况,建立滴灌节水工程的长期投入机制。除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实际滴灌节水工程中的资金之外,还需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资源参与,确保实际的投入机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二,要积极主动实现滴灌节水技术设备的采购,考察实际设备的质量,确保每一环节设备资源都合规合格,慢慢形成完善的滴灌节水系统,循序渐进实现整个区域覆盖,由此使实际滴灌节水技术的影响力。随着滴灌节水技术在治沙造林中使用率的不断提升,其覆盖范围会不断增加,在此环节的设备设施系统会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以确保实际的滴灌节水技术展现出持续性发展的特点[3]。
 
3.2建立完善的滴灌节水工程管理机制
 
积极主动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邀请专家对于区域滴灌节水工程经验进行归纳,与滴灌节水技术专员和施工人员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制定滴灌节水工程标准和规范,确保将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滴灌节水技术贯彻执行到区域的各个地方中去;②对于从事滴灌节水工程的施工队伍和管理队伍资质进行考核,了解其在整个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积极设定对应的施工规范和管理规范,确保实际滴灌节水工程管理进入到精细化的状态,避免在此环节出现偷工减料或者玩忽职守的情况[4]。
 
3.3打造专业化的滴灌节水技术团队
 
无论投入机制构建,还是管理机制完善,滴灌节水技术在治沙造林中发挥效能,最终需要实际操作人员进行[5]。因此,要高度关注滴灌节水技术团队构建,积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对当前参与滴灌节水系统运营管理的人员开展专业的教育培训,将实际滴管技术的原理知识、滴灌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等作为常规性的培训课程,使得其能够迅速地掌握,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反思,确保自身的操作行为与标准保持一致,继而确保滴灌节水技术的执行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②鼓励在职的操作人员不断总结和归纳实际节水技术的使用经验,对于实际操作行为进行反思,然后研判是否在实际技术执行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集中探讨之后,不断调整和改善,继而进入到更加理想的滴灌节水技术管理状态,由此引导滴灌节水技术团队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效能[6]。
 
4结语
 
治沙造林是项长期性的工作,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滴灌节水技术作为先进的水资源使用技术,可以在此环节发挥其效能,需要关注于实际技术投入机制、技术管理机制、技术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继而确保实际的滴灌节水技术可以发挥其在荒漠化治理中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丁宏.滴灌技术在治沙造林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24):186.
 
[2]牛登礼.滴灌节水技术在山丹县干旱半干旱区造林中的研究与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7,46(11):41-43+63.
 
[3]王树勇.滴灌在治沙造林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4(05):186.
 
[4]李长久.沙漠化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各国要协力防治沙漠蔓延[J].全球化,2014(05):52-60+78+133-134.
 
[5]吴大利,孙玲萍,马鹏程.滴灌技术在治沙造林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园艺,2016(10):18.
 
[6]徐彩芹.滴灌节水技术在治沙造林中的运用[J].防护林科技,2018(10):60-61.
 
作者:裴成龙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湖区林业工作区站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路径
下一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