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电子论文 >

【电子论文】

帮您发电子论文

科技强国下水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时间:2021-10-23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72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职称论文,电子论文发表
 
    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文章通过回顾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水利科技人才事业围绕建设世界水利科技强国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部署,总结了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完善薪酬激励制度、加大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流动配置等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展,探求了新阶段加强和完善水利科技人才政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关键词:水利;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来,中央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对科技人才事业和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建设水利科技强国、抢占水利科技制高点的关键。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水利科技人才工作方面应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水利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主力军的作用,加快建设水利科技人才和国际交流合作高地,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确定的各项水利目标任务、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1水利科技人才队伍总体部署回顾
 
  水利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国家公益性科研院、高校以及流域和地方水利科研院所。随着水利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涉水科研机构、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1.1加强顶层设计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水利部制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若干意见》,提出了建成世界水利科技强国三步走目标:到2020年,水利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到2030年,水利科技创新水平跻身世界先进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水利科技强国。水利部、科技部制定《“十三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水文水资源、防洪抗旱、水环境与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等8个重点领域布局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依托优势学科群建设,重点培养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实现重点领域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2020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学科和环境/生态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1%。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水利部编制《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人才、团队和基地建设,实施水利领军人才计划,加快培养院士、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后备人才。依托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重大平台,开展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和团队建设。
 
  1.2统筹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部署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水利系统围绕制约水利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从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评级机制、畅通人才流动、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改进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系统谋划推进改革。在科研经费管理、收入分配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奖励制度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意见。科研单位结合各自发展定位,聚焦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建设,推进人才引进配置、培养开发、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改革制度建设,探索形成了一套上下呼应、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人才制度体系。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实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提高人才专项工作考核权重。落实“放管服”改革,推进“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落实科研单位在人员聘用、内设机构调整、科研组织、薪酬分配、成果处置方面的自主权。改进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支持方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1.3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19年,水利系统启动实施新时代水利人才发展创新3年行动计划,在水生态安全、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等领域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入进军”,为“一带一路”培养输送国际化人才,在水利扶贫、建设幸福河、长江经济带建设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2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展
 
  2.1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水利系统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水利工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建立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实行评审政策、标准、程序和结果公开,落实公示制度,全方位考察学风和科研诚信。完善以考试、考核认定、材料评审、考评结合、面试答辩、专家评议构成的综合评价方式。延长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的评价周期,推行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侧重考察成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完善破格条件,畅通青年破格晋升通道。在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岗位聘用等创新实践和平台评审中,将人才培养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全面推进聘用制,建立专业技术岗位二级岗位统一选聘专家评审制度,注重在重大科研攻关、工程项目、急难险重任务中识别评价人才,重点聘用一批参与水利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骨干人选。
 
  2.2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继“5151”部级人才工程之后,水利系统“十三五”时期启动实施创新领军人才工程,统筹实施领军人才、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计划等一揽子人才计划,形成以部级人才工程为示范引领,水利学会、科研单位人才团队计划共同构成的人才工程体系。2019年,在整合之前的各类人才计划基础上,水利部启动实施《新时代水利人才发展创新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3年内建成20个高水平人才创新团队,重点培养50名水利领军人才、200名青年拔尖人才、200名高技能人才,建成30个水利人才培养基地。水利学会设立“青年人才助力计划”,每年择优遴选资助约5名32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连续3年给予稳定支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设立院级人才发展专项经费,支持创新人才和重点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突出成效,新增一批“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3完善薪酬激励制度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水利系统按照“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原则,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优化工资结构,完善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提升承担国家和行业重点任务人员的基础绩效水平,加大对青年和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保障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收入全部留归单位所有,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改革科技奖励办法,扩大科技奖励范围,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团队的奖励。修订《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增设技术发明奖励、科普奖和创新团队奖,突出奖励的学术性、公信力和荣誉性。修订发布《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入选人才优先推荐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
 
  2.4加大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
 
  水利系统联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开展水利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连续3年每年遴选约30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全额资助前往国际知名水利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研修学习。完善科研人员因公出国管理,重点保障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会议、赴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利合作,加强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支持承担科技部、中欧水资源平台、亚州开发银行以及国际市场项目。通过承办国际重大水事活动、学术会议,增设一批国际水利组织中国秘书处等,成功推送一批专家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坝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担任主席、秘书长等重要职位。
 
  2.5优化人才流动配置
 
  水利系统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水利专项、基金布局,聚焦综合节水、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湖泊治理等重点领域,组织院士、首席专家、领军人才带领创新团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新增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20余项重大原创性成果。组织科技人员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防汛抗旱、工程安全运行、保春灌供水、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关键任务,为确保粮食安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科技支撑,助力水利脱贫攻坚。“订单式”人才培养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3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展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水利科技人才工作方面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科学家座谈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围绕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应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应发挥科研单位主体作用,鼓励科研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3.1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
 
  紧盯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围绕新、老水问题对水利科技人才的需求,精准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在事关水利发展全局和国家水安全保障重点领域加快培养创新人才。服务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智慧水利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国家水网建设,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通过重大水利科技问题带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带动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实现前瞻性、引领性突破,夯实建设水利科技强国的根基。
 
  3.2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以水利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科研院所应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对接涉水企业、科研机构重点产业、技术、设备和装备需求,调整设立科研项目、布局人才和学科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整合高层次人才引进体系。围绕水利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需求,对重点引才领域和重点引才单位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依托挂靠国际组织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落实对引进人才的科研资金、项目和团队保障。同时不唯人才帽子,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学科建设需求,考核引进有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整合政策体系,更加注重人事、科技、财务、规划、计划政策之间的配套衔接,取得最大政策效应。定期开展国内外科技人才调研,促进更多科技专家、科研单位参与人才政策制定工作。整合人才信息平台系统,建设水利行业人才信息数据交流、发布共享平台,围绕重点领域科研攻关、重大项目实施,依托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动态优化人才布局和配置。
 
  3.3完善多元分类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
 
  以“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为指导,将“破四唯”和“立新标”结合起来,改革职称评审,侧重考察代表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基础研究型人才以鼓励科学探索和原创性为导向,注重考察在理念上的更新、理论上的推进和方法上的创新,采取同行和专家评议方式。对应用和技术研发型人才以市场需求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成果的原创性、国际领先水平,以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对产品研发型人才侧重在节省成本、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取得的突破和进展。完善各级人才推荐选拔标准,对高层次领军人才侧重创新成果的社会影响,在考察既往科研成就基础上,更加注重在学科和团队引领、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对青年人才侧重评估发展潜力和科研动力,在对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成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侧重原创性成果产出。
 
  3.4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加大对人才工作支持力度,提高人力成本比重,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落实科研单位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自主权,支持科研单位实行更为灵活的薪酬制度,提高绩效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实施向一线和青年职工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用好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促进持续稳定提升收入水平。加大人才专项投入力度,建立完善行业、科研单位、社会力量三方投入构成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对长周期的基础性研究制定阶段性激励措施。重视精神激励,科学制定团队和个人发展目标,赋予科研工作意义和价值并富于挑战性。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推进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
 
  3.5建设创新人才团队高地
 
  发挥院士在学科带领、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团队培育的引领作用,在战略性、基础性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同时培育和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服务水安全战略开展咨询评议,培养战略科学家。选取泥沙研究、坝工技术、水资源配置和水文预报等优势学科领域锻造长板,精准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支持领军人才发起和承担重大项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赴国际涉水组织任职,参与全球水治理。完善以好奇心驱动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青年支持模式,鼓励青年自由探索。发挥水利科研机构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稳步扩大招生规模,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作者:蒲立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浅议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分析
下一篇:城域专线OTN承载网络与SDH融合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