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政法论文 >

【政法论文】

帮您发政法论文

民营企业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优势、障碍与路径

时间:2020-12-17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55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职称论文,职称评审,政法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加快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需要着力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 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创新动力足、发展机制活、创造就业多等三大特点和优势,恰恰有助于推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内需提振,从而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 但此过程中尚面临一些制度障碍和困难:创新活动中面临产权不明、人才不够等制约,出口产品转内销面临生产线调整、销售渠道拓宽、市场知名度扩大等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然比较突出‍‌‍‍‌‍‌‍‍‍‌‍‍‌‍‍‍‌‍‍‌‍‍‍‌‍‍‍‍‌‍‌‍‌‍‌‍‍‌‍‍‍‍‍‍‍‍‍‌‍‍‌‍‍‌‍‌‍‌‍。 民营企业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的策略与路径包括:优化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助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营造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良好环境,助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利用数字技术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助推内需提振。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 民营企业; 生产; 流通; 消费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自2020年5月以来一再强调的全新命题。 2020年9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尤其是如何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正日益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学术热点。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需要着力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 [1]而对如何打通这些环节,学术探讨尚刚刚起步。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成长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自然是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本文拟从打通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三个重要环节分析民营企业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所具有的三大优势、面临的障碍和困难及其相应的优化策略和路径。
 
  一 民营企业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的三大优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强的发展。 一方面,民营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多。 全国私营企业数量,从1996年的44.3万个增加至2018年的1561.4万个,增长了35.3倍; 私营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亦从1996年的16.9%提高至2018年的84.1%。 [3]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我国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民营企业,从2012年仅有6家,增加至2020年的32家。 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4]不仅如此,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创新动力足、发展机制活、创造就业多等特点和优势,使其有助于推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内需提振,对打通国内大循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环节均有着促进作用。
 
  (一)创新动力足,有助于推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指出:“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 ”[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国内大循环畅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品供给质量不高、无效产能过剩造成的供需结构性失衡。 因此,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而民营企业是创新性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强和创新动力足等优势和特点,是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环节的重要着力点。
 
  基于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这一企业理论,当创新的剩余索取权与其剩余控制权相匹配时,企业的创新动力更大、效率最高。 [6]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其所有者与经营者更有动力通过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增加经济收入,故其创新动力更大。 同时,民营企业还具有产权更加清晰、制度更加灵活的特点,这使企业所有者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把企业的部分所有权让渡给经营者,激励经营者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效率。 [7]
 
  例如,华为作为代表性民营企业便十分重视技术创新,近十年投入的研发费用累积超过6000亿元,其中,2019年研发费用达1317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15.3%。 多年的积累使华为在5G等领域已经领先世界,并在国际权威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Finance所发布的《2019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以622.78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12位,遥遥领先于品牌价值为233亿美元的思科等企业。
 
  (二)发展机制活,有助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尤其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2020年9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 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8]
 
  的确,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化大分工,使得流通成为连接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粘合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有助于实现商品和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市场效率的提升,因此,对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尤为重要。 而民营企业恰恰具有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应变力强等优势和特点,有助于推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是打通国内大循环中流通环节的重要着力点。
 
  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经济循环,需要统筹零售批发、电子商务、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等多个行业,城市和农村、国内和国际间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 民营企业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和不同区域之间,不仅在很多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期积累和发展势头,而且便于整合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相对优势,对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凭借在流通领域的优势,阿里巴巴、顺丰和大田等扎根于该领域的民营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打通了经济的不同环节,提高了经济效率,加快了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此外,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要求流通行业创新发展,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依托,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提高流通效率和流通速度。 民营企业具有创新意愿强和经营转向灵活的特点,会更加积极迅速地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从而实现流通服务向高质量升级。
 
  (三)创造就业多,有助于内需提振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当我国的出口在现阶段受到严重冲击时,通过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对推动国内循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从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两个方面全面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畅通。
 
  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在投资得当的前提下,高质量供给将创造有效需求、拉动最终消费; 有效需求亦能促进生产,实现消费“反哺”投资。 这种良性循环使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提高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对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实现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投资规模而言,民营企业的投资,在2010年首次超过国有控股企业,在2019年已达30.66万亿元,在制造业企业投资中占比超85%,民营企业已成为投资的最大推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从而拉动居民总体消费。 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故民营企业解决的就业远高于国有企业‍‌‍‍‌‍‌‍‍‍‌‍‍‌‍‍‍‌‍‍‌‍‍‍‌‍‍‍‍‌‍‌‍‌‍‌‍‍‌‍‍‍‍‍‍‍‍‍‌‍‍‌‍‍‌‍‌‍‌‍。 在就业规模方面,2019年,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总数占所有城镇就业人口的60%,个体和私营企业新增就业占总体新增就业的比重超过90%。 在工资水平方面,私营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在近十年稳步提升,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以上,其平均工资在2019年达到5.36万元。 民营企业带来的就业规模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扩大了消费需求,为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亦为国内大循环的运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 民营企业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困难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其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质量不断提升。 在新形势下,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特点。 凭借创新动能足、社会性负担轻等特征,民营企业逐步从低端制造业转向知识密集型行业,其生产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移动。 同时,随着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利润率的提升。 在此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了有效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进而为我国经济大循环提供了动能。
 
  为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意见》对于民营企业发展具有稳预期、强信心、增活力的作用。 但也要看到,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各个环节,不少长期存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与困难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其存在风险进一步暴露。 清晰认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比较优势、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的前提条件。
 
  (一)创新活动中面临产权不明、人才不够等因素制约
 
  创新效率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过程,是民营企业参与和助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有采用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使用新原料、实现新组织多种方式,但无论要实现哪种创新,创新动力和创新人才都是重要要素。 [9]虽然民营企业具有创新动力足、创新活力强的优势和特点,但它们的创新活动仍在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创新和将创新成果大规模生产等阶段因产权不明、人才不够等原因面临阻碍。
 
  虽然我国为保护知识产权相继出台了《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制定了配套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商标法实施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但现有法律法规仍然无法对创新成果的产权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新领域日新月异,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成果的数量、规模和种类在急剧增加,如何完善产权制度,保障创新者权益成为当前的一大难题。 [10]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具有容易被侵犯的特点,囿于民营企业缺乏查询渠道、受制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侵权行为往往难以被民营企业及时发现。 因此,现有法规难以规制各类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人才是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民营企业虽创新动力较强,却面临创新人才不足的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知名度较小,即使人才市场上有合适的人才,但由于供给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类企业难以招揽到合适的人才。 二是创新风险较大,在取得创新成果前,中小型民营企业为短期的利益最大化难以为创新人才提供可观的薪资报酬,故人才会从中小型民营企业流失,这将进一步恶化中小型企业人才不足的状况。 三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户口供给有限,民营企业的落户名额更是寥寥无几。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获得户口是其立足大城市的重要保障,故大部分人才往往会为获得户口而入职国有企业,甚至从事与所学知识相关性较小的职业。 户籍政策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的错配现象不利于民营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进而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实现。
 
  (二)出口产品转内销面临生产线调整、销售渠道拓宽、市场知名度扩大等困难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造成了史上罕见的严重冲击。 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大幅下降5.2%,全球93%的经济体将陷入衰退,2021年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11]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12]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民营企业,尤其是外贸型的民营企业,在产品的流通环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空前挑战,促进外贸稳定发展需要另辟新径。 出口产品转内销,是外贸企业尤其是民营外贸企业在应对疫情冲击中进行“自救”、化危为机的现实选择之一。 然而,出口产品转内销也一样面临一系列制度性成本的制约。
 
  中国外贸的独特优势集中于加工贸易,其中很多企业的生产具有“原料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两头向外”的特征,故其在转变销售对象时会遇到相应阻碍。 具体而言,由于生产线、销售模式、制度体系等存在路径依赖,企业的转型通常是渐进性的,而非一蹴而就的。 就当前而言,民营外贸企业在将部分外贸产能转向国内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调整生产线、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知名度等困难与挑战。 一是调整生产线难。 由于国内外技术标准不一致,即使是同类产品,其在国内外的生产使用标准往往存在差异,转内销的外贸产品需要根据国内标准进行调整改造,否则难以获得在国内销售的资格和渠道。
 
  同时,一些外贸产品的生产原料、生产技术均来源于国内,要在国内生产还需获得相关技术、寻求相关原料。 二是拓展内销渠道难。 外贸出口多为面向国外客户的订单式销售,缺乏在国内建立销售网络的经验,故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后不免遇到缺少市场销售渠道、不熟悉国内销售流程等困难。 三是扩大市场知名度难。 外贸企业的主要客户均在国外,在国内往往缺少知名度,这将使其在争取国内订单、开拓国内市场时面临挑战。 由于外贸出口需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而国内销售需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因此外贸型民营企业转型的首要任务是适应需求的变动,这将直接影响到其产品销售、品牌建设的状况。
 
  (三)“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然比较突出
 
  民营企业提振内需往往要靠增加投资、创造就业等途径实现,这有赖于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 若要扩大经营规模,民营企业通常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然而其融资活动却常常受到阻碍。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既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普遍现象,[13]也一直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经营面临的重点问题。 [14]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具有差异化的约束条件,在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和扩大经营规模过程中,较为严苛的资源约束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阻碍其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影响内需的扩大,从而抑制了国内经济的循环。
 
  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对商业贷款等融资手段的需求更强,但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的金融服务规模更小,因此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困境。 一方面,国有企业往往拥有更大的体量和更多的政策倾斜,所以具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低。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银行获取其企业信息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故银行为避免逆向选择问题和交易发生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申请更为谨慎‍‌‍‍‌‍‌‍‍‍‌‍‍‌‍‍‍‌‍‍‌‍‍‍‌‍‍‍‍‌‍‌‍‌‍‌‍‍‌‍‍‍‍‍‍‍‍‍‌‍‍‌‍‍‌‍‌‍‌‍。 [15]或者增加对其申请的审查致使贷款交易成本远大于国有大企业的交易成本。 国家财政、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银行之间产权属性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所以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资金借给国有企业,这挤压了民营企业的金融供给。
 
  无独有偶,由于金融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产业资本流入金融资本的现象近年来更加明显。 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和前两个季度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分别为36.6%和12.8%,但商业银行的利润却分别同比上升5%。 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于贷款利息和债券收益,可见工业企业不仅要克服疫情冲击等市场风险,还需担负融资负担,这进一步恶化了其财务状况,降低了其可支配资金。 这种经济与金融的循环模式,可能会导致一些虽有较好前景但缺乏融资渠道或融资成本较高的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或债务负担过重而夭折。 事实上,倘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较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力度,则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可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拉动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实现。
 
  三 民营企业助推国内大循环构建 的策略与路径
 
  以上分析表明,一方面,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需要着力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而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创新动力足、发展机制活、创造就业多等三大特点和优势恰恰有助于打通这三个环节,从而助推国内大循环的构建。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打通这三个环节过程中,尚面临一些制度障碍与困难:创新活动中面临产权不明、人才不够等制约,出口产品转内销中面临生产线调整、销售渠道拓宽、市场知名度扩大等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然比较突出。 为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对国内大循环构建的助推作用,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与优化:
 
  (一)优化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助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了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故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励企业创新、推动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虽然我国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但现阶段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领域及新业态均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势在必行。 为保护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知识产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相关制度环境:第一,当前新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领域极快地被开拓,新业态不断地涌现,针对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政府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弥补现有法律体系的不足,确保相关制度能为尽量多的创新成果提供保护。
 
  第二,针对知识产权难以被保护和容易被侵犯的特点,政府可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产权登记、交易和使用的信息平台。 这既可使创新者能高效地对其创新成果进行产权登记、有助于追踪产权的被利用状况,也能够节省产权的登记成本及交易成本。 第三,一旦创新成果被侵犯,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执法功能,缩短上诉周期,减少上诉成本。 总之,创新是民营企业助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是决定生产这一国内大循环重要环节的不容忽视的力量,政府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直接影响着经济主体的预期收益,进而影响其创新积极性,因此应从立法、执法等多个方面完善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在生产环节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需以人才制度的完善为基础。 第一,针对目前高校及科研机构面临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应用型研究举步维艰的困境,民营企业应积极寻求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机会,政府应大力支持该合作模式。 如此,一方面,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科研机构既能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又能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的、可供应用的产业技术。 另一方面,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民营企业不仅能快速高效地将原始创新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实现有效对接,缓解人才不足、创新效率较低等压力。 第二,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对人才落户的政策限制不利于民营企业招揽英才,故政府应适当放宽对优秀民企及创新人才的落户名额及落户条件。 这样,创新人才得以被配置至合适的岗位,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被推动,这将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为国内大循环奠定基础。
 
  (二)营造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良好环境,助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为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 该实施意见提出的三大方面十大举措,为当前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和促进外贸基本稳定提供了有效路径和强力支持。 针对民营外贸企业在出口转内销中遇到的困难,从中长期助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角度看,以下三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帮助民营外贸企业改良改造企业生产线。 针对民营外贸企业生产线调整中遇到的困难,让其适应内销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同时鼓励电商平台对外贸转内销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帮助出口产品转内销的民营外贸企业精准定位,直通消费者。 同时加大转内销民营外贸企业业务培训,帮助其尽快熟悉并适应国内的市场准入、销售、结算等规则,用好产销对接平台、拓宽线上合作渠道、推出外贸企业产品专区,以顺利打开国内市场。
 
  第二,提供有力支持以拓宽民营外贸企业的销售渠道,降低其交易成本。 比如,政府利用其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在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充当中介,为外贸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又如,增值税发票包含着全产业链的信息,税务部门能够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手段,在企业同意的情况下建立平台,为企业寻找上下游客户提供信息支撑。 同时民营外贸企业应借助电商平台了解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生产出符合国内需求的产品。 由于电商平台更精确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可为转型企业提供产品及技术的引导性支持,这有利于外贸转出口的民营企业精准定位产品属性,生产出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将进一步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推动国内循环。
 
  第三,帮助民营外贸企业借助网络渠道,在目标客户中扩大知名度。 电商平台的客户群体稳定广泛,故其掌握着丰富的消费数据,对于市场需求和供给有充分认识。 若民营外贸企业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束缚,顺应发展趋势,做好网络销售渠道,则它们可利用电商平台的信息和客户资源,建立起更广泛、更直接的销售渠道,这将扩大其在目标群体中的市场知名度。 同时,外贸企业亦可通过互联网在其目标群体常用的网站或app上投放广告,这将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 知名度的扩大将促进生产与消费的顺利对接,这有利于解决外贸产品转内销面临的内外贸市场长期分割难题。
 
  (三)利用数字技术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助推内需提振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实体金融得以借助科技创新成果,优化放贷流程,提高风控水平,创新业务模式。 这为加强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提供了崭新思路和路径。
 
  银行向企业放贷通常包括调查企业信誉、确定贷款利率及金额、管理各类风险等环节,事实上,数字技术与实体金融在每个环节都能较好地融合、协调地发展。 在调查企业信誉时,大数据技术使银行能高效、快速地搜集借款企业资料,可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节省银行搜集信息的成本。 在确定贷款利率及金额时,数据分析系统能为银行预测客户的经济实力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这有助于银行向不同客户提供精准的服务及合适的金融产品。 在借贷行为发生后,银行又可借助数据平台实时监控企业的财务报表、业务流水等数据指标,这为其风险管理提供了便利。 如此,数字技术可破除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放贷的部分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多个商业银行已尝试开拓更为灵活和高效的贷款方式。 比如,平安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发行的中小企业征信数据贷,即KYB(Know Your Business)产品。 KYB产品是一款结合了互联网进件、大数据风控、自动化审批和提还款全线上化的新型融资工具。 又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小微快贷”业务亦是基于大数据网络开发的秒批秒贷的业务。 再如,中国工商银行充分挖掘、整合、分析企业POS机的交易数据,及时监管其放贷企业的运营状况,较好地解决了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发现滞后问题。
 
  政法论文投稿刊物:《新视野》(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主办的刊物。经过近20年不懈地追求和努力紧紧围绕“新时代需要新视野,服务于新时代”的办刊宗旨,形成了“新”、“深”、“宽”、“活”的特色。“新”即新的视野、新的观点,“深”即注重选题、论证深刻,“宽”即信息量大、覆盖面宽,“活”即思想活跃、时代气息。
 
  总之,数字技术为民营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融资可能性,信誉良好的民营企业若能运用好这些融资渠道,便可快速获得资金,推动高效生产‍‌‍‍‌‍‌‍‍‍‌‍‍‌‍‍‍‌‍‍‌‍‍‍‌‍‍‍‍‌‍‌‍‌‍‌‍‍‌‍‍‍‍‍‍‍‍‍‌‍‍‌‍‍‌‍‌‍‌‍。 毋庸置疑,商业银行充分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将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充裕的资金。 由这些资金转化的投资既能激励企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升级产业结构,从供给侧推动国内大循环; 又能创造就业、扩大消费,从需求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实现。
 
  注释:
 
  [1]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2]林雪芬、陈仪:《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冲击与风险防范》,《新视野》2020年第4期。
 
  [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9月12日。 如无特别说明,数据均源于此。
 
  [4]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日,第02版。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第02版。
 
  作者:边恩民 李 婧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名同实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下一篇:“因材施教”在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