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史艺术 >

【文史艺术】

帮您发文史艺术

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衔接

时间:2021-07-02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86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职称论文,文史艺术论文发表
  
    “思政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课程思政”理念还未直入人心,高校课程之间依然“各自为政”,“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因此,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理论,融合校园文化与思政课程实践,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及特征
 
  1.明确目标。立足于“十四五”新时期,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愈显重要,思政课程的内在核心就是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和思政理论教育方针,需要明确三大问题,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事关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性的重大社会历史现实问题。要始终坚持牢固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坚持中国现代社会主义高等学生素质教育观作为办学根本和办学发展方向的战略指导方向。为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努力加快建设一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繁荣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剖析(1)“课程思政”理念还未直入人心。“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需要“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目前,这种理念尚未在高校中形成共识。当今高校大学生处于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脑海中多种价值观存在,他们亟须一个引导者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且高校学生来源广泛,区域的教育发展理念不同也导致他们对主流教育价值观的认识接受程度不同,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学生只有很少的时间是用于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不够深入也导致思政教育效果较差,无法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2)高校三类课程之间依然“各自为政”。高校三类专业课程中政治思想理论课程是显性知识课程,对高校学生学习有显性知识教育的引导作用,综合品质素养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别是隐性知识课程,对高校学生学习有隐性知识教育的引导作用。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更加系统,思政教育课程教学老师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体系,因此在“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中就需要始终保持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主体作用地位,使之发展成为一个引领学生主流思想价值观的中流砥柱。然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来进行肯定力不从心,所以发挥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至关重要。“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注重坚持思政课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同时也不能忽视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大合力作用。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认为对学生的科学理想信念进行引导教育只是一个思政老师的基本工作职责,所以也造成了在专业课堂的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学生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指导引领严重割裂,思政课的课堂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两张皮”这一特殊现象长久存在。(3)“课程思政”顶层建筑设计和项目整体规划不够准确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旨在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这是一项大工程,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非常重要。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做好,有利于为“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提供大的方向和完整的制度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践行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党政领导要担起主体责任,深入“课程思政”建设一线亲自指导。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主动建设管理机制、践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走过场的情况。人事部门要建设激励机制,对于主动加入“课程思政”建设,并且为之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给予一定的鼓励,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使“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目标及特点
 
  校园文化教育是一个精神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概念,泛指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教育活动主体、以校园活动环境为载体、以充分弘扬校园文化精神为主要教育活动、以充分展现校园文化整体精神风貌魅力为主要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性校园文化。它不仅包括一个文化物质层面的其他具体内容,也包括一个文化精神层面的其他具体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校训、学风、教风、校园文化教育传统、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如下:
 
  1.价值导向。校园文化的积极价值导向主要表现为内在,校园文化能够对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行为起到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利于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一个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系统能够使得其价值导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等作用。
 
  2.精神激励。校园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充分发挥大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方面,一个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同样能够有效激励学校的全体师生们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而且一个美好的大学校园环境、科学的专业管理制度、和谐的大学校园社会气氛,都能帮助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身心健康的全面进步发展。
 
  3.社会辐射。校园文化在影响学生以及老师行为的同时,也在学生以及老师的活动下,对校园周围的社会产生一些影响,对地方的社会文明的建设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社会辐射主要就是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来实现的。学生和老师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学校就有机会借鉴其他地方的社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同时,学校每年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也会带着校园文化以及理念进入到社会中来,对社会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高职学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可行性
 
  1.二者教学目标有高度一致性。校园文化理念是每一所院校自建校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自身独有的社会精神文化,历史发展文化。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理念是每名学生都必须深刻学习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为每名学生的生活学习、品德文化素养以及日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课程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后,再将这些思政理论真正地融入到工作生活中,帮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来正确看待世界。相比之下,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素质教育在实现教学目标上都特别侧重于对学校学生政治品德思想素养的双重培养,让学生在提高素质能力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实质进步,二者在实现教学质量目标上面表现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一致性。
 
  2.层次上的差异促进教学效果。虽然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双向一致性,都是为了有效引导在校学生独立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但二者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思政课更多是课程的专业教学,时间场地有限,所能起到的效果也有限。而文化熏陶无时不在,可以体现在学生的日常活动或日常教育中。二者在整体教学方式上所存在的差异性正好使之能够进行优势互补,使学校思政课的整体教学效果能够同时得到极大巩固性的提升。
 
  四、融合校园文化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策略
 
  1.将校园文化内涵引入思政实践教学中。目前我们的思政课教学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单纯地将教学理论融入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理论讲述,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思考,进而就会导致学校思政课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这往往是大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通病,而思政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应只是单单在课堂中完成,它要真正走出去,走到学生们的心里去。校园文化深深渗透在广大学生的各个时期的学习成长阶段,更加贴近我们广大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所以将思政教育教学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便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这样能够让更多学生对学校思政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更好在生活中理解它的运用与所要传达的精神,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进行一定的管理规范,也可以通过各种具体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如学校挂广告横幅、打宣传标语等等,丰富学生思政教学传播方式。
 
  2.将文化资源整合,改革思政教学方法。为了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政学习效率,合理充分利用更多的课程教学资源,高职教育院校教师可以对这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进行定期的优化整合,并将这些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已经大量引入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所以在学校思政课程的实践中,高职院校的思政老师也同样可以将这些信息技术充分融合运用进去,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式讲学,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想探寻,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的积极性,真正起到育人作用。同时配合进行课后答疑或让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搜寻,上台讲述,评选模范道德标兵让学生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进行自我规范,自我管理。
 
  3.用校园文化丰富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目前我国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力提倡一种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高职教育院校也应该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将这种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融入学校思政课程的实践中,将新的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政课程实践有机融合,这就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思政课程不仅仅只是可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的方式得以展开,也可以通过采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学校思政实践课程的宣传教育,这样的活动实践丰富了思政教学内容,并且可以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对整个思政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可以定期组织展开与我们校园文化和思政课程有关的文艺晚会或其他各种形式的党史知识比赛和各种社团活动等等,组织学习了解党史,参观博物馆,观看红色电影等这些活动方式都可以是学校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课堂教学实践平台,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平台的丰富,学生往往能够在校园文化课程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
 
  4.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变革。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广,很多高职教育院校越来越多地重视建设思政教育课程,但现阶段思政课程的实际考核方式还比较单一,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实践报告或成绩等方式进行考核,很少能够有高校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到学校实践管理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用来交作业的报告都是在网上进行下载并稍加改动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它背后的内涵和教育意义。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严重阻碍了思政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不利于促进思政学校实践教育课程的教学发展。在与大学校园文化互相融合的实践过程中,相关高职教育院校可以适当丰富课程考核方式评判方式,如可以让高校学生自己组织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关的校园晚会或参加辩论类比赛等等,将更灵活的评判与实践效果作为高校思政教学课程的实际考核评判标准,将课程考核方式评判进行一定的丰富,这样的考核融合方式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学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将课程考核方式和评判标准变得更加灵活,有利于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不断改革创新。文化育人体系是高等学校最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良好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对社会对我国高等学校在读毕业学生的整体综合文化素质的持续发展水平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评判标准,真正实现育人作用。不断培养老师的较高综合文化素质和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适应新时代更高的教学要求。党的十八大及其中央政治日常经济工作报告曾正式明确发文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以德修身,严于律己,始终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而培养始终坚持党的路线和方针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也是高等学校师德优秀人才选拔培养的一项重大特殊使命。育人立德之本归根到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问题,应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寻求根本解决之道。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为我国更多的青年提供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良好机会,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进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但是,高职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偏重于对学生基本专业知识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的培养,导致高职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单条腿走路,而这可以说是教育的失策。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魏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与创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29.
 
  [2]印敏惠.浅谈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J].高等教育,2019(4):74-75.
 
  [3]亢风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5):59.
 
  [4]何琼.依托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
 
  [5]孙希颜.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创新路径研究[D].2019.
 
  [6]张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探讨[J].学园:教育科研,2011,000(017):4-5.
 
  作者:代春燕 梅寒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民族互嵌型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下一篇:美术设计中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