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帮您发农业论文影响鸡肉品质的饲料因素及日粮调控措施
时间:2021-01-07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91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参编教材,农业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鸡肉品质风味的饲料因素,提出了在日粮中添加红枣富硒饲料、VE、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等调控鸡肉品质风味的措施,以期为鸡养殖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鸡肉品质;饲料因素;日粮;调控措施
影响鸡肉品质的因素有很多,有品种、性别、环境、饲养方式、饲养周期长短、饲料组分、营养因素、屠宰加工等。当鸡场饲养模式相对固定之后,饲料种类、成分等是对鸡肉品质和风味影响最直接的因素,特别是上市前1~2个月日粮的配合。日粮是调控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响鸡肉品质的饲料因素,提出通过日粮调控手段去改善鸡肉品质风味,以期为养鸡场提高鸡肉品质风味提供参考。
1影响肉质风味的饲料因素及使用注意事项
1.1饲料组分
1.1.1日粮蛋白质水平。
肉鸡采食低水平蛋白质饲料的日粮,腹脂率会上升,而采食高水平蛋白质饲料的日粮,腹脂率会下降[1],给肉鸡喂给低蛋白质饲料的日粮时能增加肌肉内的脂肪含量[2]。这是因为肉鸡采食的蛋白质越多,需分解及重新组合蛋白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而以脂肪的形式沉积下来的能量相应就减少。
1.1.2日粮能量水平。
日粮能量水平高时,食入的一部分能量就会转化成脂肪,提高腹脂率,从而除低了胴体瘦肉率。实践证明,高能量日粮比低能量日粮体内沉积脂肪多。但日粮能量水平高时,能增加肌肉脂肪(IMF)含量,降低肌肉剪切力,提高肉的嫩度。
1.1.3饲料油脂的影响。植物性饲料中的脂肪酸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较容易氧化,对于鸡和猪等单胃动物来说,饲料脂肪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体脂肪品质。因此,鸡在育肥期间如果饲喂过多的植物性油脂如大豆油,或饲喂含油脂较多的饲料如榨油榨不干净的大豆饼、花生饼等,会使鸡肉脂肪变软。
1.1.4饲料中缺乏VE和硒的影响。V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间接延缓氧合肌红蛋白的氧化,从而起到保护肉色、延长货架期的作用。硒能增加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的含量,提高机体的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护细胞膜和细胞膜功能完整[3]。日粮长时间缺乏VE和微量元素硒,会使鸡肉颜色苍白、松软、湿润,渗出液增多。
1.2饲料种类
1.2.1鱼粉。鱼粉含有双键多烯脂肪酸,其氧化物产生的不良气味会使鸡肉出现鱼腥腐坏味。因此,鸡育肥期间应严格控制鱼粉喂量或不喂鱼粉。
1.2.2蚕蛹粉。未脱脂的蚕蛹粉会使体脂肪变软,并产生特殊气味,鸡育肥期间也应少喂或不喂蚕蛹粉。
1.2.3高梁。高梁中含有的单宁,不仅会影响鸡的适口性,还会影响肉质风味。因此,鸡育肥期间的日粮应该控制高梁用量。
1.2.4花生饼。花生饼蛋白质含量达43%~45%,香味浓郁,适口性好,畜禽喜吃。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10%左右的花生饼,可增加鸡肉风味物质含量。但花生饼容易滋生黄曲霉,使用时应注意黄曲霉毒素中毒。
1.2.5富含天然色素的饲料。叶黄素或类胡萝卜素含量高的饲料,如黄玉米(富含玉米黄素)、苜蓿草粉、胡萝卜等,可以使皮肤和皮下脂肪变黄,从而满足市场对鸡肉产品外观的要求。
1.3发霉变质饲料
长时间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如变质鱼粉、鱼肝油下脚料等,会使鸡肉产生异味。
2改善鸡肉品质风味的日粮调控措施
根据以上影响鸡肉品质风味的饲料因素,要想从饲料方面改善鸡肉品质,在肉鸡育肥期间除了少喂或不喂会产生特殊气味的饲料种类如鱼粉、蚕蛹粉、高粱、发霉变质饲料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日粮调控。
2.1日粮添加红枣富硒饲料
在肉鸡上市前2个月饲喂红枣粉+有机酵母硒饲料,可以增加肉的香味、甜味、鲜味,明显改善肉色和肌肉香味。主要原因是红枣富含红枣多糖、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4],香味浓郁,有甜味。红枣富硒饲料除了有丰富的有机酵母硒外,还含有丰富的铁元素。研究表明,红枣含铁量在21.01~31.09mg/kg[5]之间。铁是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饲粮中铁的含量,可增强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自由基对肉品质的损害[6]。
笔者曾在灵山土鸡日粮中用饲料级红枣粉(50%)代替玉米粉+有机酵母硒作饲养对比试验,试验设3个试验组,分别是添加0.3mg/kg的有机酵母硒(试验Ⅰ组)、添加0.5mg/kg的有机酵母硒(试验Ⅱ组)和添加0.7mg/kg的红枣富硒饲料(试验Ⅲ组),与传统的玉米-豆粕型日粮(对照组)相比较,饲喂2个月后,发现红枣富硒饲料可以降低肌肉失水率、蒸煮损失率、肌肉剪切力,增加肌肉a*值(红度)。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Ⅰ、Ⅱ、Ⅲ组肌肉a*值(红度)分别提高了6.75%、6.32%、15.81%;肌肉失水率分别降低了7.74%、7.30%和7.47%;肌肉蒸煮损失率分别降低了9.40%、13.50%和14.25%;肌肉剪切力分别降低了18.84%、16.76%和17.95,差异极显著。实践证明,饲喂红枣富硒饲料能够改善肉色,提高鸡肉的品质,增加肌肉嫩度和肉香味。
2.2使用益生菌
在日粮中添中0.1%的酵母益生菌或益生菌发酵饲料等,可以增加肌肉嫩滑度,稳定肉色,改善肌肉品质。这是因为益生菌可使肌肉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有助于提高胸肌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肌肉失水率[7]。陈婷等[8]的研究表明,使用75%和100%的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饲喂雪峰乌骨鸡,可以降低鸡肉的剪切力、蒸煮损失率,显著提高肌肉的红度,有效改善鸡的肉质和口感。
2.3调节日粮营养元素含量
2.3.1调节日粮蛋白质水平。在肉鸡生长发育期间全程饲喂蛋白质水平>18%的日粮。肉鸡日粮蛋白质水平高时,可以减少脂肪沉积,提高鸡瘦肉率及鸡肉等级。
2.3.2日粮添加VE和微量元素硒。在日粮中添加150mg/kg的VE,或添加0.3~0.5mg/kg的有机酵母硒,可提高肌肉系水力,降低肌肉剪切力,增加肌肉的嫩度和适口性。
2.3.3日粮添加铬元素。在日粮中添加0.2mg/kg的蛋氨酸铬、吡啶羧酸铬或酵母铬,能加快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在日粮中添加铬可提高肉鸡瘦肉率,降低体内脂肪沉积。王丹莉等[9]研究发现,日粮添加0.2~0.6mg/kg的吡啶羧酸铬可以降低肉鸡腹脂和肝脂率,改善胴体品质。
2.4使用饲料添加剂
2.4.1中草药添加剂。
中草药具有安全、绿色、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等特点。饲喂中草药如丁香、小茴香、艾叶、紫苏、黄芪、荷叶等添加剂,可以提高肌肉系水力,增加鲜味氨基酸含量,改善肉品质风味。锡建中等[10]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1.5%的大蒜、紫苏、小茴香、肉桂、牛膝、黄芪、当归(比例为2∶2.5∶1∶1∶0.5∶2∶1)等复方中草药饲喂AA肉鸡,能提高肌肉系水力,降低滴水损失,使肌肉柔嫩多汁。
2.4.2日粮添加大蒜。在日粮中添加0.2%的大蒜粉或1%~2%的鲜蒜,饲喂1个月,可使鸡肉香味更浓郁、肉质细嫩,消除肉中腥味。
2.4.3日粮添加天然增色剂。在日粮中添加0.5%金盏菊、5%松针粉、5%刺槐叶粉、5%苜蓿草粉、0.3%万寿菊、0.3%红辣椒粉等,可增加鸡肉皮肤黄色,改善鸡胴体原有的色泽,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2.4.4其他饲料添加剂。在日粮中添加核苷酸、甜菜碱、大豆异黄酮等饲料添加剂,可以增加肉鸡肌肉中肌苷酸的含量[11-12]。肌苷酸是影响肌肉鲜味的主要因素,随着肌苷酸含量的提高其肌肉风味品质评分得到提升。在日粮中添加肉碱可以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降低血清胆固醇以及甘油三脂的含量,从而减少体内脂肪沉积,改善肉的品质[1]。在饲料中添加500mg/kg的糖萜素能提高肉鸡胸肌肌苷酸含量[13-15],从而改善肉色和风味。
畜牧师论文投稿刊物:中国畜禽种业“饲养管理”着重于种、幼畜禽的饲料、营养、环境的技术管理;“疫病防治”着重于种、幼畜禽的疫病防治;“资讯”跟踪国内外有关时政、新闻等;“行情”刊登主要畜产品的市场价格。欢迎提供相关文章的照片。
3结语
为提高鸡肉品质风味,除要考虑遗传、饲养周期长短、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外,饲料因素是影响鸡肉品质风味最直接的因素,也是比较容易调控的因素[16-18]。某些饲料原料中所含的一些物质会直接影响肉的品质风味,在肉鸡饲养后期,对于这类饲料应尽量减少使用或不用,比如鱼粉和蚕蛹粉等。在生产中也可以通过添加红枣富硒饲料、VE、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等措施去调控鸡肉的品质风味。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确实可行的。
4参考文献
[1]唐臻睿,张伊田.浅谈鸡肉品质的影响因素[J].肉类工业,2011(6):49-52.[2]程伶.饲料对肉质的影响[J],饲料科技,2006(2):39-40.
[3]李国芳.硒对肉鸡生产性能和鸡肉品质的影响[J].中国畜禽种业,2009,5(8):108-110.
[4]闫忠心,鲁周民,刘坤,等.我国红枣资源加工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6):102-108.
[5]杨艳杰,张会芬.红枣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8):94-96.
[6]周爱民,张晓晖,李廷见,等.饲粮中各种添加剂对土鸡肉品质的影响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16,43(11):35-36.
[7]程景,张建海,王冲.浅议鸡肉品质调控的影响因素[J].家禽科学,2010(8):41-43.
[8]陈婷,廉俊红,吴佳韩,等,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对雪峰乌骨鸡日粮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0):2964-2972.
作者:朱梅芳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 上一篇:莲花山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与对策
- 下一篇: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今日最新论文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151-2811-9165 | |
客服电话: | 151-2811-9165 |
客服: | QQ:2261538389 |
微信:15128119165(同微) | |
联系邮箱: | wentougaolun@163.com |
论文发表?猛戳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