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农业论文 >

【农业论文】

帮您发农业论文

农民工住房问题文献综述-农业核心期刊职称论文发表

时间:2013-05-21 作者:admin 所属分类:未知 点击:145次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在加速推进。城市建设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我们称之为农民工,由此引发的农民工问题同样接踵而来,如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本文从住房角度出发,对农民工的众多研究做一个梳理,为针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关键词:农民工,住房问题,农业论文,核心期刊论文,职称论文发表

  30多年前,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在这个社会大变迁的时期,大批的农民随着时代的潮流离开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走进城市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更挑起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担。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而诞生的人被我们统称为农民工。正如李强教授在书中所说,“改革25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巨大的流动人口和城市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针对农民工的研究极具重要意义,更是研究领域的众矢之的。

  从目前所查的资料来看,关于我国农民工的研究相当之多,但是针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还略显不足。通过在中国知网以农民工为主题,住房为并含词频,设定时间为1949-2011年,查询范围为全部的搜索,发现相关记录为65条。以及以农民工为主题,居住为并含词频,设定时间为1949-2011年,查询范围为全部的搜索,发现相关记录为53条。这在以农民工为主题,设定时间为1949-2011年,查询范围为全部,搜索出的9500条记录中,显得微不足道。为了对农民工住房问题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夯实基础,本文特别针对这些文章进行了梳理。

  1农民工住房现况

  1.1 居住分布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农民工的居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大分散是指,城市农民工的居住分布十分复杂分散,有的通过拼租、借住亲友家等方式散居在城市居民社区中,有的由企业统一安排在单位集体宿舍或工棚中居住,有的则是居住在施工现场的临时住房中。综合研究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文章,农民工主要是分布在一些地价便宜,生活成本较低,靠近工作地的地方,如市区中一些待改造的城中村或是距离市区较远的郊区。小集中则是指,在选择居住地时,农民工更偏向于选择已有其他农民工居住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生活环境更加和谐,在生活上更能相互照顾。总体来说,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更多地呈现出“常住化”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赁房屋居住,形成以房屋租赁方式为主导、以城郊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居住分布特点。

  1.2 居住模式

  对于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来说,在居住模式的选择上,往往不同于城市居民。综合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的文章,农民工的居住模式主要分为独居、和工友一起居住、以及和家人一起居住。其中和工友居住占绝大多数,和家人居住其次,独居或其他模式最少。值得一提的是,与家人同住的农民工比例其实正在逐渐提升。和工友居住的居住模式占绝大多数,意味着很多来城务工的农民工是在和家人长期两地分离的情况下生活的,这种分居生活无疑给他们带来很多痛苦,也为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与家人同住比例的升高反映出作为城市外来人员的农民工正在由游离型向固定型转变,这一趋势的出现也意味着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会越发凸显出来。

  1.3 居住期望

  综合已有的调研研究,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在住房方面不要求舒适性与享受性,但正所谓安居乐业,只有为农民工安居,他们才能真正乐业。据调查,在农民工最望得到的帮助中,位列前三的是:提高工资水平、改善社会保障、提供保障性住房。可见他们在城区打工,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城区拥有自己的住房,能像城里人一样,有稳定的工作,安稳的居住地,实现由农民向“城里人”的转变。

  2 农民工住房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居住面积、环境、配套设施有待改善

  综合有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文章,发现农民工在住房方面存在最普遍的问题是居住面积较小、居住环境较差、配套设施较为简陋。查阅《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可知:上海务工人员人均住房面积不足7平方米的占47.0%,8—10平方米占29.8%;深圳务工人员人均住房面积为6.8平方米(不包括违章建筑),居住在集体宿舍中的务工人员,人均住房面积仅为5.0平方米。不仅是寸土寸金沿海发达城市,对于一些内陆城市农民工的居住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基于2006年对宁波的调查发现,宁波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在5年内始终维持在3.8平方米左右;成都市的大规模调查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民工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三分之一的人人均居住面积为5—10平方米。

  居住环境方面,农民工通常居住地通常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郊区等地,而且不可能有专职物业或是保洁人员为他们打造干净适宜的生活环境,脏乱、嘈杂、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缺少绿化、没有安全保障是以往研究普遍使用的直观描述。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认为他们的居住环境卫生状况不好或是很恶劣,表示长此以往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配套设施方面其实更是无从谈起,为节约空间,厕所、淋浴、水龙头等卫生设施通常都是公用的。厨房设施更是能省就省,有的单位甚至不准农民工自己开伙做饭,只准吃食常,从而加大了农民工的生活支出。个别农民工的住房内,设施简陋到连床也没有,只好打地铺作床。

  2.2 住房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大部分城市政府所制订的住房保障制度通常仅限于城市户籍人口,虽然近些年来农民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针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制度政策,然而,这些制度政策对满足农民工住房的实际需求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综合已有的文章,政府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制度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物配租模式,另一种是货币补贴模式。实物配租模式包括政府统建或政企合建农民工公寓,以及政府统租模式。货币补贴模式更为直观,即通过补贴的方式改善农民工的住房条件。这些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当前,仍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开拓创新,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3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因此,随着我们这个时代涌现的农民工住房问题,有必要与时俱进扩大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使所有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低收入、居住条件差又买不起也租不起房子的来城市务工人员,都能够在同等条件下得到这个制度的荫护。此外,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所以更没有理由将农民工排斥在这个体系之外。

  制度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的覆盖面由城市户籍居民扩大到居住满一定期限的外来人员。其二,是要完善针对城市外来人员的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建立全国性的“流动公积金”制度和“公积金动态管理”制度,以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2 建设农民工居住区

  许多研究者认为集中建立农民工居住社区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该项建议已被吸纳进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如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家庭住房困难若干意见》就明确规定要“集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

  3.3 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在我国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下,农村集体土地只能限于耕种或村庄内公共建设,不能抵押和买卖。农村土地要转为非农建设,必须通过征用或者征收方式转为国有,才能进人土地市场。如果给予农民土地处置权,农民有权出让自己的宅基地,则城郊结合部或城中村的就农民可以把自己多余的房屋出让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增加自己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对于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赟,农民工住房问题探析一二,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J]2009(14)

  [2] 黄艳辉、汤腊梅,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发展对策,湖南城市学院学报[N]2009(6)

  [3] 张道航,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大连大学学报[N],2011 31(1)

  [4] 丁超、刘晓君、霍现涛,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选择,安徽农业科学[J],2011 39(11)

  [5] 王凯、侯爱民、翟青,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 城乡住房[J],2010 17(1)

  [6] 黄烈佳、童心、王勇,武汉市民农民工住房现状调查分析及其保障对策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10 07(2)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http://www.lyqkw.com期待您的到来,您的核心论文发表核心论文,职称论文发表之路从我们这里开始!

上一篇:农业职称论文发表-徽成盆地吨粮田适生区区划研究
下一篇:农业核心论文发表-干旱地区柠条容器育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