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管理 >

【经济管理】

帮您发经济管理

我国中小银行风险生成机理及稳健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1-01-07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94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职称论文,经济管理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中小银行既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面临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中小银行的风险生成主要包括过于依赖同业负债及资产性投资收入导致流动性风险、风险预估不足和风控能力较弱导致信用风险、治理机制不健全和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治理风险等三个方面。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和完善政策、明确经营定位、加强金融科技创新、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协同完善等方面,构建我国中小银行可持续稳健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中小银行;风险生成;风险防范;稳健发展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型银行相比,单个中小银行虽然体量不大,但却扎根于民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形式存在的中小银行各具特色,是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地方经济、农业生产等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最接地气的层级。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底,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20.11万亿元,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等中小银行资产总额为119.3万亿元,占比为54.2%[1],超过了一半,可以说中小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中小银行发展是否健康,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是否较强,直接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2019年以来,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恒丰银行等风险事件暴露了我国中小银行长期发展中蓄积了大量风险,虽然只是个别案例,但是也为中小银行风险管控敲响了警钟。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下行压力下,中小银行要始终保持对风险的高度警惕,不激进、不冒进,服务下沉,回归服务地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初心,扎实推进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在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本地经济发展中既推动自身的稳健可持续发展,也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助推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中小银行风险防范与化解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要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大规模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从着眼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规模化的快速推进转向更加注重风险可控下的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度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需要在短期内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其中之一就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风险是国家重点防控对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在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有效控制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挑战不断增加,中小银行由于规模小、经营基础相对较弱、经验不足,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大,是金融风险防控中需要着力关注的对象。
 
  (一)我国中小银行面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严峻考验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面临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首先,受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倾向的影响,国际投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使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全球贸易摩擦升温、金融环境收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政策充满了不确定性。其次,各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处于波动调整中,美国货币政策多变,国际贸易摩擦的紧张局势叠加上宏观政策的不确定,大大提升了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债务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成本与压力[2]。最后,全球结构性改革的步伐缓慢,有的国家甚至陷入了停滞状态,技术创新的潜能被极大束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策性外部刺激而不是依托内生性动能的培育,全球经济增长基础脆弱。此外,国际地缘政治的冲击、恐怖主义的威胁等都是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主要因素,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乏力。
 
  在我国金融不断对外开放中,国内金融体系与国外金融体系联系愈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我国开放的金融体系向国内传导,进而对中小银行造成冲击。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一方面,我国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过渡期,旧动能的淘汰和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与巩固,使经济增长潜能并未有效释放,这一过程还将持续较长时间,经济下行的趋势性因素并没有呈现明显改善的态势;另一方面,经济短期向好的趋势并不明朗,基础设施建设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收支压力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房地产投资面临融资约束,居民部门收入增长缓慢也限制了消费作用的发挥,结构失衡造成消费外流[3]。经济下行的压力使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市场预期和信心受到极大影响,弱化了企业对银行债务偿还能力,有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难以渡过难关而破产倒闭的威胁,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形成了巨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扩大投资意愿不强,在缩小规模的同时,主动压缩贷款需求;一些中小银行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而更加谨慎,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评价要求更高,贷款投放更加谨慎。中小企业破产倒闭风险概率的加大,也增加了中小银行呆账坏账的预期。
 
  (二)我国中小银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领域
 
  2019年5月,包商银行由于出现了严重信用风险被接管,以及之后陆续出现的伊川农商银行挤兑风波、营口沿海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南粤银行不行使二级资本债赎回选择权等事件[4],虽然只是个别现象,最后也都在政府部门干预下顺利被接管和重组,并未对金融体系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在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中小银行蕴含的风险逐步暴露,在监管趋严和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下,中小银行资产增速下滑幅度不断扩大,整体资产质量也呈下滑趋势。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薄弱,在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趋势下,部分中小银行隐藏风险的面纱不断被揭开,需要及时对其予以控制,因为防范和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有利于深化中小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中小银行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确保自身发展的健康稳定。其次,有利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又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兴产业,有利于活跃市场、构建健康有序的竞争秩序。最后,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小银行治理是金融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缺乏科学治理使中小银行股权结构不合理、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风险不断累积,中小银行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形成的过程也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过程,是提升整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化解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特别提出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服务,这不仅充分肯定了中小银行的地位,还明确了中小银行发展的定位。201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指出,要统筹运用多种工具,推动实际利率有效下降,支持中小银行发展,特别要降低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压实地方责任,防范金融风险。2019年9月以来,金融委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会议都提出,要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有效引导中小银行下沉重心、服务当地,深化中小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多渠道增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完善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长效机制。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仍然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质量,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提出了要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可见,国家从顶层设计和政策层面对中小银行风险问题进行探讨和部署,频率之繁、重视程度之高、力度之大,体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紧迫性。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分别为12、124、1427和2473家,规模和数量比较庞大。根据201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中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5%,贷款损失减值准备1.74万亿元,实现净利润4483.5亿元,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基础,且有超过99.2%的中小银行流动性比例高于监管要求,表明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应对风险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中小银行风险生成机理当前,虽然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总体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局部性和个体性的风险还有较大发生概率。银行和一般企业不同,它的经营需要拥有极高信任度,并关系到大范围储户群体利益,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进一步分析中小银行风险生成的根源,才能抓住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引导中小银行健康发展。根据当前我国中小银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可以分析出来其风险生成的主要机理。
 
  (一)过于依赖同业负债及资产性投资收入导致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把流动性风险界定为“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由于金融系统内部各银行之间关系相互交织,一旦发生流动性风险,便会迅速在金融系统内部传导和扩散,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全社会都有强烈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当前,我国中小银行存在流动性隐患,如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负债端过度创新和利用同业存单获取资金进行投资业务导致流动性风险。
 
  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较低,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依赖较高,在前些年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时,中小银行发行大量同业存单,通过资产端期限错配到理财、非标、债券等产品来扩大资产规模,导致大量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资金链过长且为了提高收益率而不断加杠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及在金融领域传导,增加了市场悲观预期,通过多个环节推高融资成本,一旦打破刚兑预期而中小银行同业资金又难以续接时,则流动性风险就会立即释放出。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银行偏离了市场定位和服务宗旨,对同业负债以及资产性投资收入过度依赖。2015—2016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市场流动性充裕,同业资金成本较低,由于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监管较松,中小银行发行大量存单并将此作为扩大规模的重要方式。
 
  为了赚取利差,中小银行通过发行短期收益较低存单以及购买长期收益更高的同业存单及同业理财,实现期限错配来获得收益。中小银行还将同业理财筹措的资金委托给券商、基金公司等专业性公司管理以提高收益率,在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据统计,在大量委外投资最终流向中,2015—2016两年间,基金子公司资金最终投向一般工商企业的规模从0.72万亿元增加到1.95万亿元,增幅高达173%[5];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增幅为160%;投向基础产业的增幅为161%。在一些中小银行中,同业和投资两项收入占比超过了60%,如莱商银行2018年投资收益为19.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1%;贵阳银行的投资收入占比也将近60%。与之相对应的是多家中小银行贷款比例偏低,如2018年龙江银行、贵阳银行的贷款余额仅占其总资产的34%[6]。同业、投资规模超过了贷款比重,不仅偏离了中小银行的定位和本源业务,还滋生了流动性风险。
 
  (二)风险预估不足和风控能力较弱导致信用风险
 
  银行是信用度极高的组织,广大储户之所以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是以对银行极高信任为基础。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存款者到银行提款时,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而停止兑付;二是债务到期时,贷款人没有依照合约归还银行贷款和利息。当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进一步恶化之后,其大量低价抛售资产后会陷入无法兑付的境地。银行发生信用风险不单单是银行自身的事,还会引发挤兑潮,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信用坍塌,这一影响还会进一步延续到整个社会层面,造成社会恐慌,酿成国家信用危机。2019年以来陆续发生的包商银行被接管、锦州银行重组和恒丰银行被注资入股等事件,虽然暴露出的核心问题不同,如包商银行主要是信用危机和大股东控制、锦州银行是内部人控制、恒丰银行是资本金不足,但总体表现都是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
 
  根据《2019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不良率与2017年年末基本相当,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却增加了0.27与0.80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期,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银行不良比例分别为2.30%和3.95%,比商业银行平均值1.81%高出了不少,比国有银行平均值1.26%高出更多;二者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49.26%和131.52%,大大低于总体平均值的190.61%,表明其风险抵补能力较弱。此外,中小银行中的借新还旧、多提拨备等操作将一部分信用风险隐藏,实际的信用风险可能更高。我国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生成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从外部原因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很多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了较大幅度亏损甚至倒闭。
 
  如2019年前8个月,我国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1.7%,行业内部分化严重。中小银行主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由于地方支柱产业单一,植根于本地的城商行、农商行贷款集中度高,一旦支柱产业出现了问题信用风险便会集中爆发出来。从内部原因看,中小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偏弱,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识别和预警反应也较落后,对经济形势和行业风险的预估和判断能力也有限,在市场研究、客户选择和风险预警方面的经验欠缺,再加上过于追求利润而盲目拓展业务范围,又缺乏产品设计的专业能力,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投资,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中小银行应对危机的能力凸显不足,需要政府部门出手救助。因此,中小银行亟须提升信用风险防控能力。
 
  (三)治理机制不健全和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治理风险
 
  完善治理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中小银行的治理滞后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小银行上市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制度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但股东不作为、不到位、随意干预银行经营的问题时有发生[7]。首先,中小银行在业务管理方面能力不足,贷款集中度超标现象严重。2018年年底,柳州银行前十大客户贷款集中度高达11.75%;本溪银行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占比为12.12%;丹东银行前十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为22.01%,其中,第一大借款人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重为10.78%,占资本净额比例达到66%。贷款集中度超标使中小银行的风险相对集中,一旦大额贷款用户到期无法偿还贷款,银行便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其次,中小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股东持股比例分散。据对发行同业存单的银行进行统计,城商行、村镇银行以及农商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分别为18.8%、13.5%和11.0%,大股东持股比例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约20%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决策效率。最后,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资质不合规、股权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由于缺乏监管,容易发生大股东占用资金现象,如包商银行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作为大股东的明天集团持有银行89%的股权,股权比例过于集中,缺乏对大股东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大量资金被大股东违法违规占用,逾期、长期难以归还,触发了法定接管条件。中小银行的治理机制不健全,使治理风险凸显。中小银行对关联交易管理不到位,在银行获得大量贷款的企业既是银行的大客户,又是银行的股东,而银行内部的管理又流于形式,导致贷款集中度超标。
 
  2019年,义乌农商行、泉州银行、临商银行、长沙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都因关联交易等被处罚。中小银行在异地扩张会受限制,一般都仅限于在当地开展业务,使得大多数城商行、农商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地方政府对中小银行业务的直接干预影响了中小银行经营自主权。中小银行还存在股权管理任意性问题,经常违规变更股权。2018—2019年,银保监会在对农商行检查中发现存在问题的农村中小银行有100多家次,主要包括对关联交易控制不足、股权质押管理不规范、内控机制不健全、股东入股方式不合规、隐性关联谋求利益,等等。此外,中小银行的数据治理也存在问题,数据整合度和标准不高,对数据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缺乏信息化支撑工具。
 
  三、提升中小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路径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稳定的市场环境和活跃的市场主体,需要保持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开辟地方经济新增长点。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助推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打赢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当前,我国中小银行出现的一些风险事件属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在我国金融系统风险可控范围内,但中小银行点多面广并与大量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交易,服务巨量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即使个别的中小银行出现风险,也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夸大中小银行的风险,但也不能不正视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中小银行改革,从根本上破解中小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明确其定位和业务,使其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推动中小银行转向稳健发展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推动中小银行改革中小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较弱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体制机制的落后,由于自身实力普遍较弱以及对利润追求而表现出的盲目性,中小银行单靠自身力量推动改革进程将是极其缓慢的,亟须从政府层面构建中小银行改革顶层设计。既从政策层面支持中小银行发展,引导中小银行业务回归正轨,在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融合中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激发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中小银行发展的内在活力。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中小银行的发展定位及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时间表,完善各项配套政策。要压实金融结构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督责任,明确各方责任,各司其职,形成中小银行稳健发展的秩序环境。针对中小银行资本不足的问题,应完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政策,拓宽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当前,中小银行靠增加利润的内源性资本补充方式,受制于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初衷,对增加资本作用有限。要积极拓宽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对上市中小银行可采取增资扩股、定增、优先股等方式,对非上市中小银行则可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优先股等方式,提高中小银行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促进银企信息沟通,加强信贷管理,营造中小银行健康发展的制度生态环境。
 
  (二)明确经营定位,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中小银行的风险累积很大部分是由于对利润的过度追求而偏离发展定位和初衷,通过负债端加大同业负债、发行同业存单获取低成本同业资金,资产端则投资高收益资产,获得较高的利息差,这些业务挤占了银行存贷款的本源业务。随着中小银行对利润的不断追求,违规开展理财,表外业务规模越来越大,最终造成结构性、流动性风险[8]。因此,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要明确发展理念,回归本源、下沉重心,扎根和服务本乡本土,以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要业务模式,保持良好的负债结构,使业务稳健发展。中小银行要以本区域内民营和小微企业以及本地居民为主要客户群,做精做细传统优势业务,服务民生和地方经济,提高专业化水平。
 
  中小银行要对本源业务进行创新,深入地方调研,开发和设计出更符合本地客户需要的信贷产品。要进一步细分市场,促进信贷产品多样化,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消费者开发消费贷款、居民理财、代销、零售负债等多元化产品。可以和当地第三方平台加强金融合作,拓展公共服务业务范围,推出一系列区域内的便民惠民服务,以赢得更加广泛的客户群体。中小银行可以成立理财事业部,打造理财产品销售平台,发售货币基金类型理财产品,同时做好产品投资风险控制。此外,中小银行也可以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拓展产品体系,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增强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智慧化转型,培育中小银行发展新动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部门的广泛运用,有助于中小银行构建新的金融底层技术架构,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以及风险识别能力,重塑金融领域信用传递机制,培育中小银行发展新动能。金融科技推动中小银行智慧化转型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中小银行可以和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保障银行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开拓移动银行、零售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块,开辟互联网金融业务市场,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银行在获取客户、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客户服务、企业运营等方面的能力,推动企业完成高效率、低成本转型。
 
  二是提升中小银行业务开展的精确度。可以与专业的金融科技服务公司合作,借助金融科技创新打造客户营销、账户管理、会计核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一体化的综合经营管理平台,助推中小银行开展批量化、自动化业务,避免人工干预造成的误差,提高审批精确度,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三是构建中小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线上风险管理系统,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分析服务,银行的业务一旦到了风险边界系统会自动预警,同时提供从营销获客到风险控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使中小银行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由被动资产负债管理转向主动管理。
 
  (四)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中小银行发展新优势
 
  随着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及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中小银行发展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大型银行和外资银行,中小银行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就要准确定位,在差异化竞争中与其他银行错位互补,培育特色优势。首先,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正在运用网点和资金优势进军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对中小银行传统优势领域发起冲击,挤压着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中小银行要定位于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不动摇,下沉服务重心,运用自身灵活性、地方性等优势做好普惠金融工作。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小银行组织架构扁平化、与客户沟通成本低、与客户距离接近、应对客户需求反应快等优势,做稳、做实、深耕某一领域,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化的核心业务,并能运用自己贴近客户的优势做到上门服务、精准服务,形成特色化的服务模式。最后,中小银行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做强、做大,在产品定位和金融服务方面突出区域特色,着眼于区域特有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特征等,设计、开发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业务和产品,形成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
 
  (五)协同完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提升中小银行现代治理能力我国中小银行暴露出来的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治理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如股东关联交易、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操纵、监管缺位等,导致公司治理流于形式,内部管理十分混乱。有些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由地方官员担任,银行发展受行政约束和把控,银行经营与行政命令混同一起;有些银行领导者腐败严重,缺乏监督。因此,中小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构建多元稳定的股权结构。
 
  金融论文投稿期刊:时代金融是一份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经济金融类综合性期刊。一本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兼容并蓄、博采广纳、雅俗共赏的面向社会大众的综合性经济金融刊物,体现了新时代、新金融的刊物个性、特色和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办刊原则。目前,刊物发行已经涉及政府、银行、保险、证券、大型企业以及广大经济金融类院校等多层次部门、单位和读者。
 
  将股权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增强股权管理的主动意识;要强化外部约束,及时披露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引入社会监督;要加强审查审批,把存在失信记录、隐藏关联关系的股东作为重点审查对象。其次,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责权利边界,使各方权力分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相互制衡,严防内部人控制问题,确保公司治理运转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最后,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着眼于中小银行长期可持续稳健发展,抑制短期逐利行为,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和手段,将管理层与员工的利益与银行长远发展相挂钩,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此外,要完善中小银行的外部监管,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前置监管职责,细化金融机构破产相关法律制度,以更加严格的监管倒逼中小银行内部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凤文.中小银行应对风险要解决好市场定位问题[N].证券时报,2019-06-18.
 
  [2]黄恒勇.去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宏观经济分析[J].清华金融评论,2019,(8):43-44.
 
  [3]余红心,赵袁军,陈青祝.消费外流、结构失衡与经济发展[J].消费经济,2019,(1):34-40.
 
  [4]深化中小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EB/OL].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
 
  [5]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潜在风险实现“慢撒气软着陆”[N].人民日报,2019-11-28.
 
  作者:周祥军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服装面料纤维含量快速检测方法
下一篇: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