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管理 >

【经济管理】

帮您发经济管理

基层法治人才刑法课程改革

时间:2020-12-07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66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职称论文,职称评审,经济管理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应该结合社会治理要求,立足地方实际,积极探索法治人才培养途径。在刑法教学改革中,应该坚持理论导向,明确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边疆法治实践,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落实治疆方略,强化法治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J月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u}。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高校是培养法治人才的主战场,在国家治理中,法治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立足基层社会治理实际需要,探索培养法治人才的途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一、基层法治人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为基层惠及法治建设成果
 
  基于各种原因,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南疆四地州贫困县26个、贫困村2605个、贫困人口219万,分别占全疆的74%,86%和84%,贫困发生率高达32.4%02014-2018年,全区实现231.5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188.9万人脱贫,4个贫困县、170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0.4%}}}。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普及法律,用法治保障脱贫成果也是应有之义。基层法治人才面向广大群众,为基层提供法律服务,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法治建设成果。通过送法卜门,为普通老百姓普及基本法律常识,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予以解答,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使面向基层的法律服务实现专业化、优质化
 
  (二)化解基层微小社会矛盾
 
  喀什大学主要面向区内招生,以2018年为例,2018年共有51个本科专业(方向)面向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共录取新生4538人,其中区内生源3404人,占录取总数75.01%,区外生源1134人,占录取总数24.99%。作为面向地方服务的高校,拥有大量了解区情的本土人才资源,具备参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基本条件从法学专业开设之后,喀什大学不断组织师生到基层农村和社区开展系列法治治理探索实践,每年都会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活动,对促进基层依法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基层治理要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目标,势必要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的结构。从2018年开始,喀什大学积极探索大学生“送法下乡”和基层“迎法入乡”对接途径,从粗放普法转向精准普法,为基层群众解决小纠纷、小矛盾。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村委会等开展广泛合作,探索法学专业学生参与基层调解与法律援助的途径。
 
  二、刑法课程教学在基层法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喀什大学坐落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核心城市喀什市,是一所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喀什大学法学专业自2001开设,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了两千多名政治立场坚定、法治意识深厚、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大部分服务于新疆尤其是南疆四地州公检法部门。《刑法学》课程教学过程,在探索专业融入基层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刑法学教育理念更新较慢
 
  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作为西部高校,喀什大学法学专业师资能力的提升受限、部分学生汉语水平不高,“灌输式”教育在《刑法学》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在《刑法学》教学中普遍开展,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的良好。虽然近年来在专业课教育中逐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仍不能适应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改革。2020年春季学期,因受疫情影响,线卜教学全面推广,在《刑法学》教学中,基本适用的是“网课平台+钉钉群直播精讲(答疑)”模式,但部分教师仍坚持对课程予以全面讲解,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不够,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更新。尤其在学科建设中,应该考虑不同课程的特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学生的法律7}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探知等法律技术能力。
 
  (二)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不够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类、专业素质类、实践创新类三个部分,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确定的“10+X”分类设置模式。"10”指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1专业必修课,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做为综合性大学,在法学专业之下有刑法学方向,但很难全面开设刑法学方向课程,例如“比较刑法学专题”、“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就难以开设。刑法教学主要集中在刑法基础理论和中国刑法问题的研究,为本科开设“刑法学”、“刑法案例分析”等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地缘特色、就业现实等情况,按照刑法专业方向合理构建课程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仍需不断优化。
 
  三、《刑法学》课程教学融入基层法治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坚持法治人才培养的理论导向
 
  高校在法治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突出对法治人才的政治素养教育,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对法治人才的政治素质、国情、党性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喀什大学为例,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内容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其中结合“国家安全日”、“宪法宣传日”等开展专项法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重点讲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程体系,提升非法学专业学生基本法律素养。在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法治或以法治为重要内容的讲话和文章是“课前五分钟”学习的重点内容。《刑法学》专业教师也尝试将“课前五分钟”做为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拓展,分析重点法条,或者评析热点案例等,加强对刑法学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分清重大是非,不断提高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在2019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汀中,尤其重视法治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在刑法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体系和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衔接,建立与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符合地方实际需要、具有完整知识体系、学分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法治所表达的情感不过是或应当是普通百姓的常人情感,法治对人的关怀也不过是或者是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关怀。所以,真正的法治必定抱持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尊重生活,尊重每一个做为常人的公民L刹。”在民法典出台之后,民众学习民法的热情高涨,也必然会关注民法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刑法是否需要必须回应民法典中的违法行为?如果必须回应,如何回应?例如2020年6月2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进一步明确了高空抛物的犯罪,本身就是对民法中违法行为的回应,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刑法学》教学中,除了强调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更要增强学生的法治道德底蕴,让学生把握判断善恶、是非、美丑的内在尺度。
 
  (二)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新时期的治疆方略,明确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落实治疆方略,要依法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运用法治来规范经济秩序、激发市场活力;运用法治来保护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科学发展。2018年9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加强《刑法学》实践课程建设,将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假期见习、毕业实习、刑事诉讼流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课程中开发具有自己品牌性质的实践教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体制卜,进一步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以强化法学实践教育、培养适应基础法治实务部门需要的法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实务部门的作用和优势,探索建立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例如,在和某县检察院签汀的协同育人条款主要包括:检察院和喀什大学积极推进人员互派、互聘;检察院推荐优秀检察官作为代表担任喀什大学法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面参与法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检察院充分发挥其作为法治实务部门的实践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等方面提供意见建议;检察院作为喀什大学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年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一对一培训指导”实习名额,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入一线业务部门,参与一些案件的办理工作
 
  (三)强化法治人才的责任感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南疆四地州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人才厌乏是最主要的困难之一。基于地处偏远,法治人才引进困难,地方院校培养的法治人才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基层服务中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方能缓解南疆地区法治人才短缺的困境,也才能够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喀什大学积极寻求法治人才教育新渠道,开设法律诊所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法律援助,通过关注帮助弱势群体,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读书会”活动,对刑法热点案例予以分析,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在校外实践过程中,也研究如何将“枫桥经验”融入教育中,“枫桥经验”是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强调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群众妥善处理各种矛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可以运用于诸多领域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认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一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国家加强法治基础建设需要培养人。二是人才培养要和城乡“三治”实践“三共”格局相结合。三是法治人才的高素质体现为,能面向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具备了解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m。喀什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送法下乡”实践活动,宣讲刑法典,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困惑;定期提供义务咨询,帮助村民解决法律纠纷;通过话剧等文艺形式,以真实的刑事案件为例,让村民树立法治理念。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法学专业学生在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一些矛盾纠纷隐患,为南疆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有助于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学生也加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除此之外,喀什大学开设成人函授法学专业,满足南疆地区基层法治工作人员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为基层行政执法部门不定期的开展刑法讲座,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拓宽渠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列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之一。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加强地方高校基层法治人才培养,必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赵雪军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营销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