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管理 >

【经济管理】

帮您发经济管理

城市规划评职论文城市记忆的保留与丧失

时间:2013-07-31 作者:lyqkw 所属分类:未知 点击:94次

  摘要:空间的更替展现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表性空间(建筑或场所),以其来记载其历史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典型公共空间——人民公园的调研,发现广州人民公园的改造(拆除围墙、免费进入),深得人们支持,改造后人们对于人民公园的归属感大大增强,给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增添了光彩的一笔。公园的规划改造理念改写了广州乃至整个中国的规划史,同时也改写了广州的记忆史。城市记忆需要保留,延续历史文脉,但这并不意味被动保护,一文不动,也并不意味改造就会带来破坏,城市记忆需在满足人们生活或生产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更新,不断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归属感。

  关键词:城市记忆,人民公园改造,归属感,改造理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城市快速全球化的同时,承载城市记忆的空间不断被改造,蕴含身后城市文化的地方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貌的现代建筑,中国传统特色的空间正在逐渐消失,城市正在失去已有的记忆。在此背景下,城市文脉的延续、居民归属感的增强显得至关重要。

  广州是一个千古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变迁不仅可在文献中考证,同时也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当中,这些动态的、持续变化的记忆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记忆”。对于广州的城市记忆,其主体是市民集体,客体则包括了自然、人文或人工等多种有形和无形要素。追寻广州的城市记忆,我们选择了广州人民公园作为调查对象。溯源而上,可以发现广州人民公园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其曾被誉为“广州第一公园”。几百年来,广州在不断变化,而广州人民公园也在不断变迁,人民公园的变迁史在某些方面凝聚着广州的城市记忆。特别是在1999年公园拆除围墙后使其成为一个绿色全开放空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围墙的拆除,成为了人民公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拆除前后的变化也就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存在于人们的脑海当中。

  本文通过对相关活动人群的调查去寻找这段关于公园拆除前后的记忆,从中发现人民公园改造前后人们的归属感变化情况,从中找到值得管理者或规划师学习和提倡的改造理念,同时也试着探讨公园拆除围墙的成效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理论基础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主任布正伟认为“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环境及其形态要素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同后所产生的集体记忆,其中包括了宏观、微观、中观方面的记忆。也可以说,城市记忆是城市特色在人们心灵上打下的难以磨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烙印”。

  城市记忆是由不断变化的景观单元构成的,横松宗治认为一个景观单元包含四个景观要素,即粒、结构、焦点、边界。粒是基本要素,指建筑物道路、桥梁等;结构是骨架, 决定了区域的空间特征,如建筑群的朝向方位、路网等。焦点指典型的建筑或街道有一定的精神代表作用。边界指景观单元与外界联系的“界面”。

  城市的更新改造就是在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上述四要素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重新述写城市记忆。如果这些新的内容脱离了以往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识就会使得城市记忆发生记忆的“错位”甚至“失忆”。

  3.案例研究

  广州人民公园的改造即拆除围墙,免费对外开放,节点的改善,设施的完善,就是在维持原有建筑物道路、典型建筑和区域结构的基础上,拆除与外界阻隔的界面,即保留景观单元中的粒、焦点、结构三要素的基础上,模糊化边界的过程,不断更新着人们的城市记忆。

  3.1改造前后活动人群的年龄结构变化情况

  3.1.1免费开放的政策致使老年人增多

  从抽样调查的数据看,在人民公园里的活动的人群中,60岁以上人口占60%以上,这也就说明,人群中大多数的人是属于退休年龄的人群,他们的收入都相对来说会比较低,属于低收入人群,除老年人有很多的时间之外,实际上,这也与公园的开放性有很大的关系。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在公园拆除围墙和免费开放之前,该公园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比现在少得多。这是因为,每进入公园一次要花费一块钱,这对于基本上没有收入的老年人来说,虽然有很强烈的休闲欲望,但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一笔花费。

  3.1.2改造后外省人群不断增加

  调研发现,外省人占活动人群的比例约为8%,虽然这个比例相对于本市人(84%)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在我们大量访谈当中得知,现在的人民公园内外省人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除来此旅游的人外,大量的外省人员是在广州打工的人们,他们也是经常在人民公园里出现的背影,多数的情况是,他们离家比较远,在下班之后,于是他们往往就会出现在这里,以寻求短暂的休息,放松一下。

  小结:人民公园的人群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外省人群的比例也有大程度的增加。即低收入人群所占的比例很大程度提高,免费开放政策为他们提供了可以休闲的场所,外省人对广州的归属感在不断增强。

  3.2改造前后活动人群的活动频率变化情况

  3.2.1边界的撤销致使人们心理的阻隔减小,活动频率大幅增加

  现在人们来人民公园的频率,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在公园改造之前,少于一次/周的占39%,1—2次/周的占41%,而每周来三次以上的人才占20%,可见,人民公园改造之前,人们的公园的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调研数据表明,现在,3-5次/周的占34%,5次以上/周的占到42%,也就是说,现在人们每周来这里的次数少于2次的占24%。在活动人群中,每周来五次以上的人数占42%,基本上可以说是天天都来这里,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每天都来2次甚至3次。

  3.2.2环境的改善促使活动人群的活动时间增长

  公园改造之前,人们每次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在一小时之下的占38%,而每次停留时间在3个小时之上的只有8.5%的人群;人民公园改造后,人们每次停留时间在2—3小时的占40%,这远远高于改造前的比例(23%),而且现在人们停留三小时之上的(13.2%)也高于改造前的比例(8.5%)。也就是说,公园改造后,人们更愿意长时间的在此活动,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不会觉得长时间的在这里会比较无聊,这里有他们喜欢的环境,他们更多的时候,会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家一样,在这里他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身心的放松和快乐。

  小结:人民公园改造后,人们来此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每次停留的时间增长。由于他们来此次数和停留时间的增加,知识他们对此产生深厚的感情,人民公园几乎成了他们每天生活当中的一份子,如果他们有事不能够来这里,他们就会觉的自己少了一点东西。所以改造后,人们对人民公园更有一种依赖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亲切感,一种归属感。

  4.城市记忆的衡量标准——归属感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更多的人喜欢改造之后的人民公园?什么吸引着众多的人们更喜欢天天来此,并且在此一天的活动时间是好几个小时?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实际上,除了人民公园物质方面的改善之外,起到更大作用的是软文化的成功建造——精神的需求,人民公园在更大的程度上给了人们心理的满足,给了他们更多的归属感。

  城市的更新改造就是在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满足人们生活或生产的需要。归属感作为人们表达对城市感情的一种方式,可直接衡量城市更新改造的成功与否。如果新的内容脱离了以往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识就会使得城市记忆发生记忆的“错位”甚至“失忆”,人们对该区域的归属感就会相对减弱。归属感的的建立,是以人们对物质的认知感和满足感为基础的。

  4.1 人们对物质和环境方面的认知感和满足感

  4.1.1 改造后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人们对改造后的卫生情况的认识,认为“很好”的比例大幅增加,是将近改造前的一倍。改造前,认为“较好”和“很好”的人群比例占59%,人们对公园的卫生情况满意度较高。

  4.1.2 改造后桌椅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改造后,公园的桌椅数量明显增加,且质量得到提高,人们对桌椅的评价持有“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很大程度增加,这就说明与以前相比人们对改造后的桌椅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认同的、满意的。

  4.1.3 改造后绿化环境明显改善

  改造前后,变化最明显就是绿化。活动人群99%认为公园绿化“较好”或“很好”,只有1%的人认为“一般”,没有“不好”的评价。改造前,认为公园绿化”不好”的占8.7%。可见基本上每个人对改造后的公园绿化情况是持有非常满意的态度的。

  小结:通过对广州人民公园的调查和访谈,并通过对公园的卫生、绿化、桌椅情况的分析可见,改造后的人民公园在物质和环境方面得到了大量活动人群的认同,其对公园的环境十分满意。这一定程度上吸引着人们的到来,为人们能够积极来此参加活动提供了基础,并为人们今后归属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因为物质是精神实现的准备。

  4.2心理需求的满足

  4.2.1 团队活动人口及关注本土文化的人口比例增加

  为了解人们在公园里的交流情况,我们选取了聊天、交朋友、锻炼身体(以团队形式)、听粤剧、打牌、下象棋为主,这些活动都是以团队或者是与他人交流的形式出现的,而其他的看报纸、散步等等都是以个人活动为主的活动。改造后,人们参加团队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尤其是聊天、下象棋等团队活动,个人活动的比例有所下降,从宏观上来看,公园里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对以前增加了。同时听粤剧的人口比例增加,说明人们更加关注本土的东西,更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有喜欢具有岭南本土文化的趋势。

  4.2.2 人们参加活动的意愿明显提高

  改造后人们参加活动的意愿已经明显提高,愿意参加活动的人员比例已经占36%,较改造前提高了18%,觉得“无所谓”和“从来不参加”的人员比例下降了14%,可见人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愿意与人们交流,愿意融入到大的集体当中。

  4.2.3 人们之间的交流频率增加

  改造后,人们之间“经常交流”和“偶尔交流”的比例占53%,与改造前相比增加了17%(人民公园改造之前的比例为36%),人们“偶尔”和“从不”交流的比例很明显的在下降。可见改造后人们的交流情况已经大大改善,人们的交流更加的频繁、广泛。

  小结:改造后人们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增加,参加团体活动的积极度和参与度在明显的提高。

  归属感的建立是以人们的相互交流为基础的,交流的增加为人们归属感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正在众多的集体活动中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交流机会增多,为人们集体感提供基础,他们成为集体中的一份子,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归属感,让他们认识到他们不仅是活动团体中的一份子,他们更是人民公园的一份子。

  5.成功改造的原因分析——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

  城市记忆需要保留,延续历史文脉,但这并不意味被动保护,一文不动,也并不意味改造就会带来破坏,城市记忆需在满足人们生活或生产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更新,不断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归属感。

  人民公园改造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在延续原有建筑风貌、道路结构、岭南文化的城市记忆的基础上,拆除围墙、免费开放以减少人们的心理阻隔,增加桌椅、改善绿化、卫生等环境,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吸收新的思想,使公园有所改进,能够更好的尽量为城市居民服务。

  5.1城市特色与城市记忆的传承

  在树立一种全球意识的背景下,对民族文化大力弘扬。城市是一个民族繁衍的记忆载体。保存广州城市记忆就是保护历史的延续性,拓展广州城市记忆就是扩展人类文明的脉络。在构建城市记忆的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追求时代特征,最终达到和谐。

  (1)尊重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城市特色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旧城保护方法的逐步完善和相关法制的建立,在城市设计中尊重历史已经成为设计者的共识。

  (2)尊重现实——整体环境的完美协同需要各个当代建筑的相互协调。这不仅需要设计师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设计制度,保证城市形态的一致和连续。

  (3)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将具有和谐的基本气质特征。

  5.2物质与精神全面提升,增强归属感

  (1)开放与资源共享理念——拆除围墙代表着一种开放的思想,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免费开放,顾及低收入人群,建设资源共享的场所。

  (2)注重物质与环境建设,满足精神需求——广州人们的生活水平很高,对于精神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城市中邻居之间交流减少的状况,改造后优越环境与良好物质的提供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活动,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满足人们需要交流的强烈的心理需求,交流的增多提高了人们对该空间的归属感。

  6.总结

  广州人民公园的改造是在注重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的延续的基础上,满足了人们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及感情(归属感等)需求,注重软文化建设;除考虑到了时代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到了城市记忆的使命和地方文化的传承。

  在大多数城市空间更新与改造实现同质化、“失忆”与“错位”的背景下,应对城市记忆进行选择性保留与更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需要延续,这就意味着该部分城市记忆需要保留;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或生产会出现新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该部分城市记忆需要适当变化粒、结构、焦点、边界等四要素,以实现城市记忆的更新。城市记忆需要保留,延续历史文脉,但这并不意味被动保护,一文不动,也并不意味改造就会带来破坏,城市记忆需在满足人们生活或生产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更新,不断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 城市母语——漫谈城市建筑与环境[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2.成砚. 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一版.

  3.崔世昌. 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4.萧明. 城市空间文脉与城市特色[J]. 江苏城市规划. 2006,(05).

  5.周志红. 广州城市广场建设现状[J]. 城市问题. 2002,( 06).

  6.李敏泉. 特色·标志·个性——关于21世纪"城市特色"的理论思考[J].中外建筑. 2004,(01).

  7.张剑. 保存广州城市记忆工程的思考. 广东档案. 2007 NO.5

  8.顾孟潮. 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横坛纵论. 2004.3.

  9.鲍如昕. 城市的记忆———改造与拆迁. 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2002.6

  10.郭高鹏,徐挺立. 城市呼唤记忆. 中国房地产报.2003.11

  11.唐军. 城市记忆———城市规划中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研究与探讨.2005年第19卷第3期

  12.吴士余. 城市言说自己的记忆. 中国图书商报.2003.11

  13.白德泉,崔晓波,胡宝林. 城中村改造会不会抹去城市记忆?. 宝鸡日报.2008.2

  14.闰士杰. 关于城市记忆的思考. 管理视角. 2005.8

  15.施森. 唤醒“ 城市记忆” 服务现实需求. 上海档案.2007.6

  16.仇雁. 拯救城市的记忆. 广东档案2006.6

  17.邓小慧,鲍戈平. 广州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报告. 中国园林.1999.2

  18.胡冬香. 广州人民公园景观浅析. 华中建筑.2007.7

  19.张桂蓉,程伟波. 城市居民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实证分析———以长沙市Y社区为例.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0.张春燕,熊竞,蔡永记. 城市社区文化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育策略. 社会透视

  21.吴昊. 以人为本打造城市“归属感”. 中国房地产报.2006.12

上一篇:工程造价论文发表楼盖结构方案经济性对比
下一篇:时代金融 经济管理期刊论文发表 经济管理类六亿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