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电子论文 >

【电子论文】

帮您发电子论文

网络文化对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发展

时间:2021-09-30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56次

关键词:论文发表,职称论文,职称评审,电子论文发表
 
    随着目前网络大规模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当前也慢慢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它为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可以让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以及行习惯和思想道德发生较大的变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普及,作为学校在落实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本文从网络文化概念和特征入手全面分析网络文化对学校思想品德课程专业发展积极和消极影响,找到有效的策略,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专业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品德;专业发展
 
  高科技为网络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而网络文化也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对于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发展就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人文教育在高校当中本身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文教育不仅仅要传播知识,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为此应该就网络文化对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一)网络文化概念。网络文化的呈现形式和内容较为特殊,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依赖的一切网络活动的综合。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逐渐的出现。从狭义角度来看,主要指的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所开展的学习和娱乐以及生活内容等等。然而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网络文化的发展也是文化发展和道德发展的一种途径。网络文化包含了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含了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内容。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和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着多个新的特点。1.开放性。网络文化可以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实现了人们的即时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人类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文化、知识积累。从整个人类社会实现了个体需求的发展和个性的提升。2.虚拟性。在网络环境内,任何的网络个体都是虚拟存在的。在这个广阔的虚拟空间之内,进行着个体的创造和体验。所以人们在网络上交流的时候往往使用的并不是自己真实的身份,在虚拟的媒体下,各国的民族文化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同时还延伸出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3.交互性。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还有受众或者受众之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交流沟通,这个其实就体现出了网络交互性的特点。网络传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并且双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这样使得网络受众不仅仅是这些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可以成为这些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这样就打破了以往信息交流的单向性,呈现出了一个多方面和大范围还有深层次的特点。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影响
 
  (一)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空间。网络时代下,时空概念不再是重复的,互联网上面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仅仅需要轻轻地点击鼠标,就可以查阅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搜集需要的信息,还能借助网络沟通和交流。另外网络的信息容量也是相对较大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将声音、图像等集中到一起,这样可以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教育者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更好地进行文化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二)有助于更新思路,让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多样化开展。在当今信息共享的大环境中,网络资源对数据共享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网络信息本身具有着可选择性和平等性等方面的特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和人情味,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为在网络空间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平等,那么教师也可以打破以往说教的模式,能够将思想德育内容和网络文化整合,这样可以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具有感染力,从而有效地促进该门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的时候基本就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方式。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但是网络的出现能够让双向交流成为现实,学生会进行主动地学习,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而且学生可以把各种信息和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对比,能够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更具有了主动性和判断力。同时网络文化也具有着一定的共享性。这样可以让很多文化扩展到各地,提高文化增值的效果,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目的,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网络文化对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从网络文化的特点来看,特殊性和虚拟性是其不可改变的特点,因此导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间接性,再加上网络上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受到影响。国外的一些思想文化也会借助网络传播到国内。这样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还有价值判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已经过时。而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正在逐渐的成熟,对于各个信息也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要了解的欲望。但是受到了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缺少必要的坚持,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长期的处在这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就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出现扭曲,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巨大冲击。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信息上处于一种优势地位。这样教育者更容易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助于课程进一步的开展落实。但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教师之前积累的一些教学原则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借助网络随时获取需要的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学生也更愿意借助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就无法正常的落实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落实。
 
  (三)对学校思想品德教师素质的影响。思想品德课程是通过思想品德教师开展落实的。这既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影响了学生正确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有着直接的接触,以便于可以开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网络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学习到更多的思想内容。那么自然也给思想品德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应该具备较强的信息艺术和能力,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道德。那么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新的挑战。
 
  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策略
 
  (一)突出校园网络育人功能,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在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出网络资源的优势,一定要在校园中成立学生需要的网站,借助网络吸引学生,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资源和信息。学校应该构建特色的网络文化环境。比如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网络教学,让这些教师进入到网络中,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及时回答学生在生活和感情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扰,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人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可以成立价值观专门的教育网站,设置一些学生平时感兴趣的学习和娱乐的版块,在兴趣的引导下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借助网络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的平台,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网络文化。
 
  (二)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网络文化对学校思想品德课程专业的开发首先需要教师注重将律人和律己进行结合,不断地加强对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够理智地约束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从他律角度来看,要能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工作,发挥出教师的作用,让思想政治知识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和落实。还有就是采取疏导和堵截的方法来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以此来促进网络监管能力的提高,保障信息安全和学生以及网络的综合发展。另外就是要能进行有所依据的疏导工作,要能进行启发和对比,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的思想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最后则是要采用平等、公平的交流以及引导的方式进行网络平台教育。在现实中人们的职业还有身份等等这些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已经不再存在,所以网络上的交流是平等的。因此学生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学习。但是也不应该排斥主动地引导。
 
  (三)坚持与时俱进,提升政工队伍整体素质。网络思政的主体除了专门的学生之外,还应该吸收宣传部、校办等这样的职能部门。一方面学校应该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工作者举办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活动,普及网络基本的知识,并且注重选拔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进行进一步的网络深造,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科技意识,不断地加强学习,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一定要具备科学的眼光,能够熟悉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和网络相关的知识。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专业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下应该深度思考其产生的积极性和消极的影响,能够找到针对性的解决的办法,全面提升网络文化的效果,挖掘积极因素,有效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坚持做好教育工作,探索思想教育新的方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者:魏敏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本文章来源于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数据库。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版权属于原作者和检索平台,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
下一篇:浅议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