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职称期刊论文发表网,是一个专业致力于期刊征稿,投稿、论文发表、编辑润色、文献参考,职称论文发表,代发职称论文等服务的综合代发论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论文发表首页 > 学术论文 > 理工论文 >

【理工论文】

帮您发理工论文

新课程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

时间:2020-10-16 作者:lylunwen 所属分类:杂志社官网 点击:150次

关键词:职称评审,期刊投稿,期刊论文发表,理工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向来以难学、难理解、且枯燥乏味而著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结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的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现状,就如何上好物理化学该门课程,在课前准备、课堂上、课后复习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大大增强了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中反响良好。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思考
  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理工专业的四大基础课之一,它是从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采用物理的实验方法和数学的演绎方法研究化学现象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1]。学习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它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微积分知识和高等数学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知识。同时鉴于物理化学课程自身的特征,难学,难掌握,且枯燥泛味等一度成为物理化学课程的代名词。作为应用型技术型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大学中的一员,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对本科生大部分理论课的课时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压缩,当然物理化学课程也不例外。其中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理论学时由原来的86学时压缩为目前的74学时,生物制药、药剂类等专业则由原来的68学时压缩为目前的48学时,那么如何在这么短的学时内将物理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讲好、讲透彻将是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个新的挑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和实践,并结合我院物理化学课程的大纲要求以及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观点与同行们交流探讨,以期能对各站在物理化学教学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们抛砖引玉,有所启示,这将是对我这个最平凡的物理化学教师最大的鼓励与帮助。
  1课前动员,担起引路人的角色
  物理化学这门课程最大也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概念多,而且大部分概念都很抽象;公式很多,公式的推导过程繁琐、难理解、难掌握,同时大多数公式都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联系不是很紧密等等。这都是放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面前的一座座大山,一个个挑战,因此,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就要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适时的为学生加以引导,把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对于那些很抽象的概念则强调学生要多动脑、勤思考,一旦想通了也就不抽象了;比如在讲到熵这个抽象概念时,很多学生学过相当一段时间后还不清楚熵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熵最为通俗的理解就是“混乱程度”,它是衡量我们这个世界中事物混乱程度的一个指标,热力学第二定律中认为孤立系统总是存在从高有序度转变成低有序度的趋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熵增原理。此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解释,系紧的鞋带会松开,家中铺的很整齐的床单睡过后会变乱等等生活中的现象,它们都是系统由有序转变为无序的过程,也就是熵增的过程。这样生动的生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熵的本质,教学也事半功倍。对于公式,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其灵活的运用,拚弃其繁杂的推导过程,同时强调其严格的适用条件,告诉学生只记住公式,不知道其适用条件没有一点用,同时若光晓得条件,对公式一知半解也没有用,在考查过程中,我们不但强调公式是什么,还要看看题目是否符合该公式的适用条件,从而判断是否可以使用该公式解决该问题。尤其是在目前严峻的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理论课的学时十分紧张,那么在现有的学时限制下,很多一线物理化学教学工作者往往忽视绪论部分,直接跳过,学生也觉得还没正式进入该门课程的学习,所以更加觉得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听去学。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绪论课不但要讲,而且十分重要,它不仅仅是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起到贯穿联系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那么绪论部分讲授成功与否对最终教学效果将有直接的影响[2]。
  2课上精炼,理论联系实际
  每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如果都是按部就班的讲授概念,推导公式,讲解理论,学生肯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实用价值,进而毫无兴趣可言。此时,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授课的方式方法,根据授课内容,设置一些实践性,趣味性的实例,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而不是枯燥死板的概念、公式,更不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老旧知识,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稀溶液的依数性之凝固点降低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增溶后溶剂的依数性质变化极小。这样既说明了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又给学生解释了增溶和溶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事半功倍。这样的例子生产生活中很多很多,待我们一一去发掘,去和学生面对面讲授。现阶段,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提倡研究式教学、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4]。同时在教学中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大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灵活的运用到生产时间中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
  3课后练习,完善考核方式
  在当今的各大高校,课程考试已不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一暴风雪的天气里,往往路面结冰,导致高速公路封闭,给交通运输、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什么我们向结冰的路面撒些石灰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此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明,因为一方面石灰碰到水会放出热量,致使冰融化,另一方面石灰遇到水后会形成稀的石灰水溶液,其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水,因此在零度的气温下,则不再结冰,同时我们可以给出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加入石灰后水的冰点可以降低多少,进而为实际生活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再如当讲授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之增溶作用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苯是不溶于水的,但我们发现它却能溶解于浓的肥皂水中,维生素D2基本不溶于水,如果向水中加入5%的聚氧乙烯蓖麻油后,其溶解度可高达1.525mg/mL。原因就在于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了胶束,而原本不溶于水的物质苯和维生素D2不是直接溶解在水中,而是被分散在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的胶束中,这就使得原本不相容的物质,在实际中让其“融合在一起”了。同时我们要指出溶解和增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溶解会使溶剂的依数性质发生很大的改变,但种手段,是对教学效果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种检验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加强素质教育、应用能力为培养人才主基调的大环境下,考试成绩越来越被弱化。但即使是这样,国内的大部分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仍然比较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据笔者调查研究,期末考试成绩一般会占到学生总评成绩的50%~80%。国外的本科课程的考核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平时成绩,与国内相反,他们的平时成绩可以占到总评成绩70%左右,而最后1次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到总评成绩的20%左右。平时成绩包含小测验和作业等。拒统计,国外(比如美国)的本科生,算下来一个学期大概有三次小测验,1次期末考试,7次作业,作业占成绩的30%,3次小测验占成绩的35%[3]。笔者综合了目前国内外课程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善了我院的物理化学考核方式,近2年来增加了平时考核的频率,平时考核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值得一提的是我院今年开始推出的线上单元小测验,虽然作为新事物刚刚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是在2018届学生中反响相当不错,学生普遍认同这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是以章节或专题为基本单位,设立一个专门的考核平台,内容涵盖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也涉及到了基本理论的运用,同时也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物理化学中的基本计算等方面,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提交答题时可以显示学生的成绩和答错的题目提示,如此每学完一个章节,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自己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哪里过关了,哪里需要加强一目了然,课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复习,同时笔者把学生每次的答题成绩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复习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逐步完善考核内容,考核题型和考核成绩,并长期推广下去。目前,笔者的物理化学总评成绩比例分配为平时出勤10%,作业10%,线上小测试30%,期末成绩50%。虽然期末成绩还占一半的比例,但是因为小测试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接下来准备逐步调整各项的比例,逐渐降低学生面临期末考试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培养一种学习态度。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使我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4结语
  物理化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各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教学中真正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的探求更好的物理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文涛.基础物理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
  [2]王艳群.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8(2):165-167.
  [3]沈丽,赵亚萍,边绍伟,等.美国物理化学教学特点浅析[J].化工高等教育,2014(3):96-101.
  [4]高盘良.浅议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21-22.
  [5]谢逢春.中美两高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对比[J].化工高等教育,2009(3):27-31.
  作者:李喜兰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新型能动式温控丁字鞋创新设计
下一篇: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形测量的应用